第五章 求醫不如求己?(1 / 3)

第五章 求醫不如求己

自閉症的自我調適

14歲的王羽是一個思維敏捷的孩子,他記憶數字的能力堪比一部掌上電腦,在拆裝機器方麵也很有天分,但是所有的活動都是獨自完成,從不與人交流。在醫生試圖與他溝通時,他坐在沙發上,翹著兩腳,正忙著玩遊戲機,頭也不抬。過了一會兒,他又丟下遊戲機,開始吹肥皂泡,還跑到屋子外邊大力敲窗戶,一直當醫生是透明的。最後,他終於開口說話了,但是溝通並不順利。他跟醫生說了句:“我要把你的衣服扒下來。”其實,他隻是想表達希望醫生脫下外套,並且他似乎覺得這樣用詞沒什麼不妥。醫生通過對王羽的動作、語言等方麵的觀察,最後,確診王羽為一名自閉症患者。 

自閉症是一種心理行為的病態表現,其特點是將自我封閉起來,大多表現為心情抑鬱、苦悶,缺乏自信心,沒有朋友,沒有社交活動,對一切活動都沒有興趣,對未來失去希望,意誌薄弱,生活懶散,逐漸喪失意識的主觀能動性,陷入深深的心理困惑之中而不能自拔。

那麼,如何走出自閉症這個“套子”呢?如下方法或許能為你提供一些答案。

1.要勇於正視自我

生活工作中要正視自己,正確麵對挫折,遇事鎮靜自若,勇於體現自我,挖掘優點,樹立自信心,走出自我封閉的小圈子,投身到社會生活中去。

2.轉移注意力

許多自閉症患者常常喜歡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點、某一特定具體事物上,因而導致對外界、對他人的冷漠和自閉。隻要注意培養自己在其他方麵的興趣和愛好,轉移注意力,在大腦中建立新的興奮點,自閉症就會很快消失。

3.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

樹立確定可行的生活目標,既對明天充滿希望,又珍惜每一個今天。正確對待挫折與失敗,以“失敗為成功之母”的格言來激勵自己,信念不動搖,行動不退縮。樂於與人交往,加強信心與情感的交流,增進相互間的友誼與理解,得到勇氣和力量。增強適應能力,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保持思維的活躍。

4.敞開心扉,結交摯友

遇見真可結交的朋友,務必要用真誠的心愛他們,像愛你的父母或子女一樣。不可盛氣淩人地對他們,不可聽信讒言遠離他們。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樣,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朋友。真誠友好、相互關心的人際關係,會帶來好心情。

5.親近給你“良藥”的人

要尊重而且親近那些經常規勸責備你、引導你行正路的人,他們這樣幫助你,就證明他們是真愛你,也許你感覺他們有些可怕,有些討厭,有些不順你的意思,但這就是他們可愛可敬的地方,也就是他們於你有益的地方。正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對於那些看見你行不正的路、做不義的事時,不但不勸阻你,反而推波助瀾的人,或是為你設惡謀,引誘你行邪惡之事的人,你應當像躲避毒蛇和瘟疫一樣離他們遠遠的。

6.告訴自己:沒有十全十美的人

有些人經常將自己和他人比較:比較工作、比較成就、比較外形、比較能力,然後在比較的落差中失落、自卑。須知,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

7 .在心裏撒一顆自信的種子

心理學中還有這樣一個著名的實驗。一個女孩長相很醜,因此對自己缺乏自信心,不愛打扮自己,整天邋邋遢遢的,做事也不求上進。心理學家為了改變她的心理狀態,讓大家每天都對醜女孩說“你真漂亮”、“你真能幹”、“今天表現不錯”等讚揚性的話語。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人們驚奇地發現,女孩真的變漂亮了。其實,她的長相並沒有變,而是精神狀態發生了變化。她不再邋遢了,變得愛打扮、做事積極、愛表現自己了。怎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其根源正在於自信心。因為女孩對自己有了自信,所以使大家覺得她比以前漂亮了許多。 

自信是人生不竭的動力,它能幫你戰勝自卑和恐懼。你相信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並且去做了,你當然就會成為你希望的那個人。

8.在社會交往中開放自我

現代社會要求人不僅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而且還要“交八方友”。交往能使人的思維能力和生活機能逐步提高並得到完善;交往能使人的思想觀念保持新陳代謝;交往能豐富人的情感,維護人的心理健康。

隻有開放自我、表現自我,才能使自己成為集體中的一員,享受到人間的快樂和溫暖,而不再感到孤獨與寂寞。一個人的發展高度,決定於自我開放、自我表現的程度。誰敢於開放,誰敢於表現,誰就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要改變封閉狀態。

強迫症的自我調適

李廣棟是某修配廠的一名工人,平時非常怕髒,隻要別人碰過的衣物就丟棄,隻要手碰了一下某種東西,就洗刷不止。三年前李方棟剛去這工廠不久,生活上有些不適應,熱心的老工人袁師傅對他比較關心,在生活上關照他,業務上指導他,因此關係比較密切。某次業務考試,李方棟不及格,內心緊張,後聽人說袁師傅曾患有“肝炎”,因而更緊張,怕傳染上“肝炎”,於是將所有被袁師傅接觸過的衣物器皿丟掉,被袁師傅碰過的東西,如自己再碰著就不斷地洗手,直洗到雙手發白,皮膚起皺才罷休,否則就會內心緊張不已,甚至感到思維都不靈活了。自己明知這樣洗是不必要的,但無法控製。在朋友的勸說下,李方棟去找心理學專家進行谘詢,經診斷他患上了強迫症。

強迫症又稱強迫性神經症,是病人反複出現的明知是毫無意義的、不必要的,但主觀上又無法擺脫的觀念、意向的行為。其表現多種多樣,如:反複檢查門是否關好,鎖是否鎖好;常懷疑被汙染,反複洗手;反複回憶或思考一些不必要的問題;出現不可控製的對立思維,擔心由於自己不慎使親人遭受飛來橫禍;對已做妥的事,缺乏應有的滿足感……

對於強迫症的發病原因,一般認為主要是精神因素。現代社會壓力大,競爭激烈,淘汰率高,在這種環境下,內心脆弱、急躁、自製能力差或具有偏執性人格或完美主義人格的人很容易產生強迫心理,從而引發強迫症。通常,他們會製訂一些不切合實際的目標,過度強迫自己和周圍的人去達到這個目標,但總會在現實與目標的差距中掙紮。此外,自幼膽小怕事、對自己缺乏信心、遇事謹慎的人在長期的緊張壓抑中會焦慮恐懼,易出現強迫症行為。

需要指出的是,像反複檢查門鎖這種強迫心理現象在大多數人身上都曾發生過,如果強迫行為隻是輕微的或暫時性的,當事人不覺痛苦,也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就不算病態,也不需要治療。如果強迫行為每天出現數次,且幹擾了正常工作和生活就可能是患了強迫症,需要治療了。

專家介紹,“強迫症”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你能否勇敢理智地麵對它,戰勝它,讓它再也“強迫”不了你。如果你有此決心,請你不妨試試以下幾種方法進行自我調適。

1.聽其自然法

任何事情聽其自然,該咋辦就咋辦,做完就不再想它,有助於減輕和放鬆精神壓力。如好像有東西忘了帶就別帶它好了,擔心門沒鎖好就沒鎖好了,東西好像沒收拾幹淨就髒著亂著唄。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來克服由此帶來的焦慮情緒,症狀是會慢慢消除的。

2.誇張法

患者可以對自己的異常觀念和行為進行戲劇性的誇張,使其達到荒誕透頂的程度,以致自己也感到可笑,無聊,由此消除強迫性表現。

3.活動法

患者平時應多參與一些文娛活動,最好能參加一些冒險和富有刺激的活動,大膽地對自己的行動做出果斷的決定,對自己的行為不要過多發表限製和評價。在活動中盡量體驗積極樂觀的情緒,拓寬自己的視野和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