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做人做事與學習,人生的左右手(1 / 3)

第十二章 做人做事與學習,人生的左右手

樂群,是做人之本成功之基

人們在事業生活上取得成功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其中有一個主要因素則是共同的,那就是必須善於社交。

美國的賴斯·布吉林在他的《人際交往的藝術和技巧》一書中說:“各種各樣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如果學會了如何與他人打交道,不管你的工作和職務是什麼,那麼你就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的行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上有了99%的把握。”

根據學校老師的評價,美國總統小布什在中學期間,好玩、喜歡惡作劇、看到書本就頭痛,所以成績奇差。上大學後,他主修曆史,但成績一般,絕大部分拿C,也進修過政治學和經濟學,但成績一塌糊塗,隻有哲學和人類學取得較像樣的成績,獲B+。

在越戰年代,不少大學學生都曾發起學生反戰活動,但小布什對此漠不關心,把大學4年光陰盡花在嬉笑玩樂上,而他最拿手的是與人交往。有人開玩笑,耶魯4000名大學生裏,小布什可能認識1000人。從另外一方麵說,因為他交遊廣闊,對他日後的從政發揮了不少助益。

未來社會需要青少年具有社會交往和活動的能力,然而今天的獨生子女恰恰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有著不合群、自私等表現。青少年將來能否積極地適應各種環境,能否協調好與他人與集體的關係,能否勇敢地擔起社會責任,能否樂觀地對待人生等,都和社會交往密不可分。

一般說來,青少年在人際交往方麵的問題主要有下麵幾種:

1.自閉與防禦心理

進入青春期後,青少年自我意識與獨立傾向明顯增強,自尊心很強,內心世界不願向別人袒露,特別是在某方麵受到挫折後,更容易出現自閉與防禦心理。這種心理會加重思想負擔,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的是對因升學等原因導致的學習環境的變化不能適應,不能在新環境中很快建立新的友誼;有的則是因為怕自己不能被人理解,怕別人嘲笑自己的想法,認為對方不會以誠相待、不會為自己保密等。

2.自卑與交往恐懼心理

這種心理會導致他們感情脆弱,憂鬱孤僻,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不願參加集體活動,不敢與人交往。也有的學生因為在交往中受到過挫折和傷害,對交往懷有一種恐懼心理,在與人交往時緊張、手足無措,而因此導致的交往失敗體驗則會進一步加深這種心理。

3.自我中心的心理

具有自我中心心理的學生在與人交往過程中,處處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一味希望別人能聽從自己,為自己服務,而不考慮付出。這些學生唯我獨尊,不能聽取他人意見,往往有驕傲自滿的情緒,這種心理最終會導致他們成為人際交往中的失敗者。這類學生主要集中在兩類群體中:一是以溺愛的家庭教養方式為主的獨生子女,一是學習上經常獲得成功體驗、經常受教師表揚但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優秀學生”。

人是群體性的動物,隻有在“群”中個人的力量才能發揮到極致。樂群,也就是樂於群體生活,能夠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這是一項不可小覷的本領,甚至可以說是做人之本成功之基。所以,千萬不要認為這是與學習無關的小事,而要把它重視起來,從小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以便在日後的生活中得心應手。

多與優秀同學在一起,更容易步入優秀的行列

法國著名物理學家李普曼在哈佛求學時,有很多好朋友,其中有為了革命而客死蘇聯的著名“左派”記者約翰·裏德(其成名作為《震撼世界的十天》),有後來開現代詩風氣之先的詩歌大師艾略特。他受教於著名美學家喬治·桑塔亞納,知遇於著名哲學家亨利·詹姆斯,而彼時哈佛大學的校長則是推動美國大學讀名著運動的著名教育家埃利奧特,好學的李普曼從韋爾斯、蕭伯納到尼采、叔本華,跨越多門學科,無所不窺,其閱讀的寬泛和速度是驚人的。

1908年秋天的一個早晨,正在哈佛讀二年級的李普曼,忽然聽到有人敲他的房門。他打開門,發現麵前站著一位銀須白發的老人。他愣住了,因為他發現這位老人是哈佛最著名的導師——哲學家威廉·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笑著對他說道:“我想我還是順路來看看你,告訴你我是多麼欣賞你寫的關於溫德爾的文章。”

原來,李普曼在哈佛大學校刊上發表的一篇關於溫德爾的文章被威廉·詹姆斯教授看到了,他是來向李普曼表達他的欣賞之情的。

從此後,大學二年級學生李普曼成了詹姆斯教授家的常客,每周四上午11點,他都來到教授家和他一起喝茶,他們妙趣橫生的談話涉及政治、社會、倫理宗教等各個領域。詹姆斯曾教導他說:“一個作家每日至少要寫一千字的東西,不管他是否願意,甚至不管他有無東西可寫。”

和這樣的智者談話讓李普曼獲得了極大的鼓勵和精神上的收獲,他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這(與詹姆斯的談話)是我在哈佛的生活中最了不起的事情。”

李普曼另一位老師是自由思想家、美學家桑塔亞納,桑塔亞納嚴謹縝密的行事方式、敏銳練達的批判態度、傲岸不同流俗的見解及做人方式,都使李普曼在精神上緊追他的步伐。桑塔亞納超然物外的態度,以及相信“理智的功能是駕馭經驗”的說法,並且由此延伸出來的“過分的民主可能導致大眾的暴政”的觀點——“這是所有統治中最殘酷、最反進步的統治”——對李普曼一生的新聞及政論寫作有著驚人的影響。

對於自己的兩位老師,李普曼曾直白地說:“我所知的最偉大的人物中,我最熱愛詹姆斯,但我越發感到,桑塔亞納是我無法擺脫的。

與優秀人物結交,才能提升成功的幾率。懷特是美國印第安納州小鄉鎮上的鐵道電信事務所的新雇員,16歲時他便決心要獨樹一幟,27歲時他當了管理所所長,後來又成為俄亥俄州鐵路局局長。

當他的兒子上學就讀時,他給兒子的忠告是:“在學校要和一流人物結交,有能力的人不管做什麼都會成功……”

朋友與書籍一樣,好的朋友不僅是良伴,也是我們的老師。

要與偉大的朋友締結友情,跟第一次就想賺百萬美元一樣,是相當困難的事,這原因並非在於偉人們的超群拔萃,而在於我們自己容易忐忑不安。

年輕人之所以容易失敗,是因為不善於和前輩交際。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蘭西的陸軍元帥福煦曾說過:“青年人至少要認識一位善通世故的老年人,請他做顧問。”

不少青少年總是樂於與比自己差的人交際,這的確很值得自慰。因為借此,在與友人交際時,能產生優越感。可是從不如自己的人身上,顯然是學不到什麼的。而結交比自己優秀的朋友,能促使我們更加成熟。

我們可以從劣於我們的朋友身上得到慰藉,但也必須獲得優秀的朋友給我們的刺激,以助長勇氣。

大部分的朋友都是偶然得來的。結交朋友雖出於偶然,但朋友對於個人進步的影響卻很大,因此交朋友宜經過鄭重的考慮之後再決定。

總之,事業成功的人,有賴於比自己優秀的朋友,不斷地使自己力爭上遊。

敞開心扉,與老師做好朋友

你的老師嚴肅嗎?見到他的時候你是不是很緊張,不敢和老師接近,其實,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是要和老師作朋友,每天都多注意和老師溝通,把自己的疑惑和老師溝通,甚至其他學習以外的問題都可以和老師溝通,老師就如同你的媽媽,學習上的任何困難她都可以幫你解決,你的學習的每——個進步,老師都會為你感到高興。

其實,我們從小到大,都是老師教給我們知識,給我們講生動有趣的故事,與我們一起關注學習成績。老師的嚴格要求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提高我們的學習成績。所以我們有什麼問題老師都會幫助我們的,請你與你的老師作朋友吧,你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吧,老師絕對不會說你笨的,她會為你的努力學習而感到高興,也可以把你的思考與老師一起分享,錯誤的,得到更正,正確的,你將得到老師的讚賞。長此以往,你會得到不斷的進步與提高的。

而且,上課回答問題的時候,老師就是你的朋友,麵對她,你還會緊張嗎?而且,你放心,老師也不會徒增你的學習壓力,‘她更了解你的學習情況在班級中排到什麼樣的水平。讓老師幫你訂一個計劃,將更加幫助你循序漸進,一步—步按計劃進行,取得成功。

我們可以看一下成績突飛猛進的小文的日記——“假如我是花兒,老師就是蜜蜂,不管花兒開得多爛漫,隻有辛勤的蜜蜂才能幫花粉提煉出清甜的花蜜;假如我是花兒,老師就是園丁,隻有辛勤的園丁,才能培育出茁壯的花朵來裝點這美麗的祖國;假如我是花兒,老師就是露水,一顆顆晶瑩的露水就是一份份純潔的關懷;假如我是水,老師就是陽光,隻有陽光才能將水變成一朵朵白雲讓雲朵自由自在地飛翔假如……”

看到這則日記,你應該明白究竟什麼使小文的成績突飛猛進了吧!

外國的例子也良多,法國作家莫泊桑有過這樣的經曆:一次,他剛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伊凡·伊裏奇之死》,神情沮喪地在屋裏踱來踱去。他的一位朋友問他為何這樣,莫泊桑便指著托爾斯泰的作品感歎地說:“讀了這部小說,我發現我的一切活動都是毫無意義的。我寫的那一卷書和這部作品相比,簡直算不了什麼,我差得太遠了。”那位朋友這才明白莫泊桑沮喪的原因,盡管他感到莫泊桑對自己的評價是不符合實際的,但他最終明白了,這位大文學家的謙遜態度正是他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所在。

不要仰著頭去看自己的老師,把自己和她放在同等的位置上,敞開心扉,做好朋友,你會得到巨大的進步和美妙的體驗。

主動適應不同的學習環境

隨處可見的小小蒲公英,不論怎樣的環境,它們都能頑強地生長。

學習也如此,要能適應不同的環境。改掉不善於改變自己去適應不同學習環境的壞習慣。

從小學到中學,從一所學校到另一所學校,環境都會發生變化,這都會對我們的學習或多或少地產生一些影響。

有個學生不久前從市郊的一所普通學校轉到了市裏的一所重點學校。

從學籍上看,各科成績都不錯,而且很平均,屬於各方麵均衡發展的學生,原以為有這麼好的基礎,再加上現今的學校是重點,有濃厚的學習氛圍,他應該有更大的發展。但事與願違,一學年後,問題就產生了。他的學習成績呈下滑趨勢,而且出現了嚴重的偏科現象,他甚至對英語和語文兩門功課失去了興趣。成績不理想還算不了什麼,更令人擔憂的是他的心理問題,他產生了嚴重的焦慮情緒,不能釋放學習帶來的壓力,害怕學不好,害怕考不好。注意力不能集中,精神恍惚。最後老師和他做了一次很深的交談,才弄清楚他變化的根本原因:不能適應學習環境,他原來的那所學校,學習節奏、強度、競爭力、緊迫感都遠不及現在的學校。學習環境每天都在變,每個學生都可能遇到學習環境變化的問題,但是我們要以最大的努力去適應新的環境,這樣才能促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