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與偶像零距離?(1 / 3)

第十八章 與偶像零距離

——畢業這幾年,找個成功人士做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你可以沒有榜樣,但不能沒有讓你欣賞的人,因為從他們身上你可以找到你的精神動力。

李開複:做最好的自己

不誇張的說,如果在大學校園裏不知道李開複,多半你的大學是混下來的,李開複,很多IT人士都把他當作超級偶像來崇拜,因為他加盟過微軟,又加盟到穀歌擔任中國區總裁。這樣的成就是很多精英一輩子追求的目標。當然他最大的成就是把他的成功經驗傳授給了別人。就像他說的:每個人都應該做最好的自己。我們不妨聽聽他的建議,少走彎路。

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做的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換而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充實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始終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做一個快樂的、永遠追逐興趣並能發掘出自身潛能的人。

其實仔細深入思考下去就不難發現,財富、名利等外在指標往往是社會整體意識強加給個人的鏡子、標尺和參照物。在他的看法中,大多數追求外在名利的人其實都是在竭盡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視了自己的特點、潛能和興趣,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著“東施效顰”的行為。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人迫於家長或社會的壓力,將考試成績、財富、名利當做自己終生奮鬥的方向,那麼,這個人所從事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他把這件事做好並因此而獲得成績、財富、名利的可能性也幾乎為零。

相反,那些追逐自己的興趣、愛好,善於發現並發掘自身潛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財富和名利的眷顧,李開複就是這樣,因為他所從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所以他們更加有動力、有激情將事情做到近乎完美的狀態。所以他能從一件事中獲取財富和名利,也會得到終生的快樂和幸福。

國內大學教師曾告訴李開複說:“優秀是有標準的,我們有一個給學生打分的指標體係。”這種給人才貼標簽、分類別,給成功評等級、定指標的做法在國內教育界幾乎是根深蒂固的。從幼兒園和小學開始,老師們就習慣於將孩子簡單地劃分為“好學生”和“差學生”兩種類型,就好像他們分別是從兩個不同的模子裏倒出來的一樣。

而美國教育界的思維方式恰恰與此相反。有一次,一位中國家長問美國某大學的校長:“你們學校裏有多少好學生,有多少差學生?”校長誠懇地說:“我們這裏沒有差學生,隻有個性特點不同的學生,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潛質,每個人都是好學生。”在多元化成功的模型中,隻要主動選擇,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

成才沒有公式可以套用。試圖用一個成功個案來總結教育規律,或尋找某些成才“捷徑”,這些做法都有失偏頗。

李開複認為,對大學生來說,有的學生某個科目非常優秀,適合做科研、開發等工作;有的學生組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特別強,適合做組織或管理工作。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學生都按照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設計自己的人生道路。相反,如果能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因人而異的引導和幫助,整個社會的人才類型就能得到極大豐富,人才素質也能大幅提高。

正因為成功是“做最好的自己”,所以,每個人都有條件在超越自我的基礎上不斷取得成功,李開複就一直是這樣做的。正因為這樣,他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成了一位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管理者。

郎朗:彈一陣子琴還是彈一輩子琴

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你為了理想去努力奮鬥、拚搏的時候,最終的結果卻是你失敗了;當你成功地創造了無限輝煌後,這些輝煌卻轉瞬即逝,你又變得一無所有。是的,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也都在追求著成功,但是你不得不承認,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隻有一小部分人能成為成功者,而絕大多數人都遭遇了失敗。

有的人曾總結出導致失敗的種種原因,也有人曾總結出獲得成功的多種原因,其實隻要你認真分析一下這些原因,就會發現一個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則,那就是人生定位問題。

郎朗在國外學琴的時候,他曾對老師格拉夫曼說自己要在美國奪取克萊本鋼琴賽事的大獎!但是,老師卻告訴他,不要將目光盯著比賽,自己的老師霍洛維茨一輩子也沒有參加過任何賽事,卻照樣成為偉大的鋼琴家。說完這些後,格拉夫曼認真地問郎朗:“你是想彈一陣子鋼琴還是彈一輩子?”郎朗當然希望彈一輩子了,於是,在格拉夫曼的引導下,郎朗逐漸明白,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參不參加比賽的問題,而是一次人生的定位。從那以後,郎朗不再看重那些喧嘩的比賽,而是潛下心來,一心一意地埋頭練琴。當他第一次回國麵對媒體時,記者問他最想感謝的是誰,他點出了他的幾位老師,但是,當記者又一次問他最感謝哪一位老師時,郎朗不假思索地說:“格拉夫曼!”

從郎朗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在一生中,隻要我們能夠正確認識自我,立足現實,給自己選定一個恰到好處的位置,堅定地走下去,那麼我們最終會獲得成功。

要做到這一點是很困難的,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每個人都很難正確地認識自我。在現在的社會裏,有許多人在疲勞地來回奔波,他們不能正確地為自己的人生定位,而是像水麵上飄搖不定的小舟一樣隨風而動,飄來飄去也不會離開原點多遠,成功也就自然離他們越來越遠。遭遇失敗之後,他們自然就會對自己產生疑問,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甚至對生活也失去了激情,直到從此頹廢下去,一生碌碌無為。

我們一定記得這樣一個故事,三個工人在砌牆,有一個人走過來問他們在幹什麼,第一個工人回答說:“我在砌牆。”第二個工人說:“我在建一座大樓。”第三個人說“我在為人類創造美好生活。”結果十年後,第一個工人還在工地上砌牆,重複著以前簡單的工作,第二個工人在辦公室裏設計大樓的圖紙,成為一名專業的設計師,而第三個人則成為當地最有名的房地產開發商。

這個故事告訴給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你為自己的人生樹立什麼樣的目標,並為之奮鬥的話,你就會取得相應的成就。

趙本山還是一個農民時,有的人嘲笑他重活幹不了,輕活不願幹,光會耍嘴皮子,但他硬是把嘴皮子耍成了一門功夫,成為著名笑星。台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小時候是一個問題學生,當他發現自己對文字反應遲鈍,對圖形敏感的時候,就開始努力繪畫,最終成為一名優秀得漫畫家。這些事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想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首先要正確地給自己一個人生定位,並在定位正確的基礎上,遵循時代變,定位變;地點變,定位變;環境變,定位變的原則。

但是,現在的一些畢業生心高氣傲,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有期望當然是好事,但如果與自己的能力相背離,那就很容易迷失方向。這就好比你本來隻能長成一棵小樹,然後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你卻對自己認識不足,偏偏要長成蒼天大樹,那你恐怕就連小樹都長不成了。

一位哲人曾說過:“一個人怎樣給自己的人生定位,將決定其一生的成就大小,誌向遠大的人不會永遠停留在原地,甘心做生活奴隸的人是永遠成不了主人的。”的確,畢業這幾年,隻要你在生活中能清楚地認識自我,那麼,你本來可以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就不會長成一棵小樹,你本來可以長成一棵小樹就不會長成小草,你本來可以長成一棵小草就不會提前夭折。

南希?佩洛西:美國國會曆史上最有權力的女性

多年以前,美國的一種流行說法是“女人的位置是在家裏”。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女性的位置是在美國的眾議院和參議院。在目前的這屆國會中,就有幾位女性占據高位。眾議院議員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女士便是一位。她是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民主黨人,是首位擔任眾議院少數派領導人的女性。這是女性在國會中擔當過的最高領導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