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希望之城 077.如何入定(1 / 2)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教育尤為重要。再者便是老師,老師也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尤為重要的角色,所以古代拜師是非常嚴格的,弟子對待老師如同父母長輩一般,老師也將弟子當做傳人對待,如果弟子沒學好,將來丟的是老師的臉。

當然,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期間的社會環境也很重要,如果孩子們見到的和父母老師教的不同,他們就會產生質疑,信念就不會堅定。這就是為何孟母會三遷。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們生下來是最純真的,他會無選擇的接受他所見所聞的一切東西。

性相近,習相遠。所有孩子的本性都是一樣的,隻是他們的生活習慣有所不同所以導致以後性格的不同。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孩子們得不到教育,他們的本性就會發生改變,教育的方法,貴在堅持。當父母,老師和教育的環境都一一具足,並持之以恒的教育下去,孩子們到了一定的年紀心性就能堅定,這個時候再看到不好的事物也不會受其影響,被它誘惑了。

凡事有圓融也有次第,先接收到負麵信息再受教育和先接受教育等心性堅定時再接收到負麵信息是截然不同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如何使孩子們有定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得。知止,即明白自己的目標,如何能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目標?格物。格物便是對萬事萬物的研究,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孩子們剛生下來,對萬事萬事都充滿著好奇,這時候他們學習是最快的。這段時間一定要教孩子們一些有益的東西,大人們的所作所為都被孩子們看在眼裏,他們雖然不懂,但是已經在他們心裏埋下了種子,他們總會有明白的一天。

學習了很多知識之後孩子們的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之後心思才會端正,心思端正他們才會去修身養性,修養自身的品性,品性修養好之後又能教育自己的孩子,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天下所有家庭都管理好了,天下就太平了。

想要天下太平,必須培養人民的品性,修養品性乃是根本,這個根本被擾亂了,整個家庭,國家,乃至天下是治理不好的。不分事情的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是不可能的。

末世的來臨不是天災,是人禍。社會秩序的混亂,一切黑暗的東西都源自於道德的敗壞。當人心腐朽到了極點,末世就會來臨,末世不是滅世,而是重組一個秩序。

地球幾個紀元中,統治地球最久的生物是恐龍,倒不是因為恐龍多強壯,因為它們沒有人類一般的思維,它們心性不會腐壞,它們隻會遵循自然規律而生存,所以,恐龍的滅亡是源於天災。

人類為何能居於萬物之靈?正是因為人類會思考,能將人類滅亡的不會是天災,隻會是人類自己。

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乃是一切的根本。

當然,社會秩序的混亂不是一個人的原因,如今想要找到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找到一個品德高尚的老師何其困難,一些父母也許會為自己鳴冤。但是不管社會環境和老師的品德如何,身為父母就應該以身作則,父母理當是孩子們的榜樣,自己做到了,做好了,盡力了,孩子們以後的發展如何就要靠他們自己了,畢竟人不是萬能的。

可是,一些人根本不配為人父母,還有一些人自己都是個孩子,怎麼做孩子的父母?為什麼不事先準備準備,不要你學會所有的知識,但一些基本的道理還是要懂的,一些基本的品德自身還是要具備的。

為什麼古代物質水平這麼低,但高賢大德人士還是層出不窮?現代人吃喝不愁,社會穩定沒有戰亂,但品德為何如此地下?

凡事有利亦有弊,古時物質水平雖低,但欲望誘惑也相對較少,很多人都能專心研究學問,最終也能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而現代人,物質生活水平是提升上去了,但精神建設卻是越來越地下了,各種欲望各種誘惑,讓我們目不暇接,以至於無法專心致誌的做一件事情,內心雜念太多,定力太弱。

打個比方說,人的腦袋就像一個容器,可供使用的容量是固定的,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不大。外界就如同一個大容器,各種信息就像容器中的水,水總是從多的一方流向少的一方,並且勢差越大,流速越快。人剛出生,腦袋是空的,什麼信息都沒有,這時候腦袋這個容器與外界這個容器的勢差最大,所以,小孩子對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會學,因為他什麼都不會,他的腦袋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