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篇 做裝錢的匣,不如做摟錢的耙
破譯財富密碼
富人不會和失敗“抱團”相伴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想成為富人,也沒有人不想擁有財富,但很多人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要麼被困難打敗,要麼對挫折望而卻步、半途而廢。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問題就不一樣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失敗,隻有暫時的不成功。這也正是富人們的信條,正是因為在他們的字典裏沒有“失敗”,他們才不會放棄,才會繼續努力,他們知道不成功隻是暫時的,總有一天他們會成功!
金融家韋特斯真正開始自己的事業是在17歲的時候,他賺了第一筆大錢,也是第一次得到教訓。那時候,他的全部家當隻有255塊錢。他在股票的場外市場做掮客,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他發了大財,一共賺了168000元。拿著這些錢,他給自己買了第一套好衣服,在長島給母親買了一幢房子。但是這個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韋特斯以為和平已經到來,就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以較低的價格買下了雷卡瓦那鋼鐵公司。“他們把我剝光了,隻留下4000元給我。”韋特斯最喜歡說這種話,“我犯了很多錯,一個人如果說他從未犯過錯,那他就是在說謊。但是,我如果不犯錯,也就沒有辦法學乖。”這一次,他學到了教訓。“除非你了解內情,否則,絕對不要買大減價的東西。”
他沒有因為一時的挫折而放棄,相反,他對此總結了相關的經驗,並相信他自己一定會成功。後來,他開始涉足股市,在經曆了股市的成敗得失後,他已賺了一大筆。
1936年是韋特斯最冒險的一年,也是最賺錢的一年。一家叫普萊史頓的金礦開采公司在一場大火中覆滅了。它的全部設備被焚毀,資金嚴重短缺,股票也跌到了3分錢。有一位名叫陶格拉斯?雷德的地質學家知道韋特斯是個精明人,就遊說他把這個極具潛力的公司買下來,繼續開采金礦。韋特斯聽了以後,拿出35000元支持開采。不到幾個月,黃金挖到了,離原來的礦坑隻有213英尺。
這時,普萊史頓股票開始往上飛漲,不過不知內情的海灣街上的大戶還是認為這種股票不過是曇花一現,早晚會跌下來,所以他們紛紛拋出原來的股票。韋特斯抓住了這個機會,他不斷地買進、買進,等到他買進了普萊史頓的大部分股票時,這種股票的價格已上漲了許多。
這座金礦,每年毛利達250萬元。韋特斯在他的股票繼續上升的時候把普萊史頓的股票大量賣出,自己留了50萬股,這50萬股等於他一個錢都沒有花。
韋特斯的成功告訴我們,不要害怕失敗,財富的獲得總是在失敗中一點點積累的,很少有一夜暴富,而且一夜暴富的財富也總是不長久的。人隻有經曆了失敗的洗禮,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不經曆風雨,怎麼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財富也是這樣,它隻青睞那些將挫折當勳章來對待的人,隻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也隻有他們才配得上財富。
這便是富人們不怕失敗的原因,失敗也是一種財富。
堅忍是引領你走向財富的製勝法寶
人生最大的自由,莫過於選擇成敗,成功者寥若晨星,更少有人青史留名,而失敗者比比皆是。成功者當然會擁有財富,而失敗者則肯定會與財富相距甚遠。據有關學者研究證明:48%的人經曆一次失敗,就一蹶不振了;25%的人經曆兩次失敗就泄氣了;15%的人經曆三次失敗也放棄了;隻有12%的人經曆無數次的失敗後,仍不氣餒,始終朝著一個方向衝刺,他們堅信,隻要方向不錯,方法得當,堅持不懈、鍥而不舍,成功隻是時間問題。所以,在這個世界上,人財富的多少是由自己決定的,很多時候你能不能成功能不能擁有財富,能力並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你能不能堅持,奮鬥到底。
李健最早涉足茶葉經營是在2001年。在這之前他經營著一家超市,由於拆遷,他隻好改行和一個福建籍朋友做起了茶葉生意。那時,茶藝還處於萌芽狀態,是一個新興產業,利潤空間和發展空間都比較大。
然而,李健對茶藝、茶文化一竅不通,門市開業後,麵對顧客提出的有關茶的問題,他常常臉漲得通紅,說不出話來,之後隻得向朋友求救。看著朋友和顧客大談茶文化,李健第一次認識到茶居然有著這樣深的內涵,他喜歡上了這一行。
後來,李健和朋友的經營理念發生了分歧,生意也開始變得清淡。李健回憶,在一段時間裏,他們不斷地往裏墊錢,根本沒有回款。堅持了三個月後,李健與朋友在經營思路上的分歧越來越大,最後隻好分道揚鑣。於是,李健開始獨自創業。
經過市場調查,他把茶葉門市地址選在了北京茶葉一條街--馬連道。也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李健當初隻是想紮堆的生意好做,並沒在意這一條街上對手們的來曆。後來他才發現這裏的人個個都是高手,不論是茶道還是銷售,而且他們都來自茶葉生產廠家,對茶有著深刻的理解,唯獨他是個門外漢。
李健選定地址後看中了一間60平方米的門市,年租金4萬元。他交了租金請來裝修工裝修門市,自己則趕往茶葉生產地采購茶葉。這是他第一次采購茶葉,由於沒有經驗,又缺乏茶葉知識,他采購的茶葉無論在色澤上還是質量上都給日後的批發和銷售帶來了困難。為了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他買來大量有關茶葉的書,仔細研讀,凡是上門的客戶也都提供最優惠的價格,以便發展市場。即使這樣,他的門市仍是門庭冷落。
李健開始托朋友介紹茶葉銷售渠道,稍有空閑便親自背著茶葉樣品去零售店推銷,有時他請人給他看門市,自己背個大袋子到偏遠區縣去找銷售點。而很多時候,他都吃了閉門羹,偶爾聽到“我們有供貨方,以後考慮吧”,他都激動半天。“那時我一心想著盡快發展客戶,有時一天隻能吃一頓飯,一個月下來整個人都快虛脫了。”
在兩個月裏,他跑遍了6個城市的茶葉零售店,但是沒有得到任何回報。
李健的茶葉門市經曆了整整14個月的蕭條後才開始複蘇。在這期間,他不斷聽到類似他這種門外漢茶業門市倒閉的消息,他的朋友也勸他收手。李健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咬著牙告訴朋友:“我已經喜歡上了這個行業,每個行業起步都會有艱難和困苦,更何況我還沒有認輸。”
隨著對茶經的深入了解和對市場的辛勤開拓,李健的門市第13個月開始有了一點利潤,就在2003年春節前的一個月,他的門市賺回了之前的所有投資,還略有盈餘。2004年,李健的茶葉門市純利潤達20多萬元。
事實證明:隻要有恒心,鐵棒也能磨成針。看一個人,不必看他輝煌耀眼、春風得意之時,而應看他身處逆境時是怎樣艱難跋涉的。執著是人類的一種美德,任何天賦、才華、強勢都不能代替。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有恒心。
理性的“鼻子”才能聞到金錢的氣味
想要賺錢,就需要一定程度的直覺判斷,也就是金錢的嗅覺,而這種嗅覺常常跟你的經營技巧無關。也許有人說:“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生意必須依照經營理論或經營心理學才算科學,合理的經營方法對生意是絕對有必要的。”這固然有道理,但直覺也相當重要,有時甚至起決定性作用。
麵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和經濟競爭,沒有金錢的嗅覺、缺乏賺錢的本領,是無法在激烈的經濟競爭中取勝的。一般而言,金錢的嗅覺包括諸如心理、言語、交際等方麵,是一種適應經濟競爭和社會競爭的綜合素質,並不限於精通一門技藝。
而理性的人之所以能擁有金錢的嗅覺,那是因為,他們有一個理性的“鼻子”,這“鼻子”具有以下的一些特征和能力。
1.興趣產生動力
作為一個會賺錢的人,他首先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對金錢的執著追求。對從事的事業有興趣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感受到無限的樂趣。同時,興趣也是創意的根源,它會使我們發現無窮的改善方法。對金錢沒興趣的人,絕對不能做經營者,就是做了,也不會成功。一個理性的人能對自己有一個理性的分析,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裏,興趣在哪裏,這樣就不會盲目。
2.理性的人懂得科學理財
理財,一方麵要膽大,另一方麵要心細。把握事物輕重緩急,具有敏銳的分析與處理能力,必能賺大錢。
因此,如果你時時刻刻都戰戰兢兢,那就不可能成功。同時,也需要你有極大的耐心來細心地處理與金錢相關的事情。
3.理性的人講究商業信譽
每個人都希望有錢,這並沒有錯,但要獲得錢財,必須有原則:不能違背人情義理和政策法規去牟取利益。在商海中奮鬥,信用和商譽非常重要,而信用和商譽,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能獲得。
4.理性的人能在瞬間把握機會
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社會裏,把握時機、當機立斷,比拖拖拉拉、一天開幾次會議來得實際。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空談上,不如看準機會,發揮決斷的能力。如果過於慎重,反而會錯失良機。雖然慎重是做生意的重要條件,但絕不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5.理性的人擁有對數字的敏感性
熟悉數據,加強數字觀念,是賺錢的根本素質。假如你有意於經營之道,那麼平常就應熟悉數據,若臨時抱佛腳,那就為時已晚。心算迅速,也可以促使你迅速地作出判斷。
6.理性的人懂得積累的重要
每個人都知道,小錢可以攢成大錢,但要實行起來,就有困難了,這需要持久的毅力和不變的決心。如果我們把每年收入的10%儲蓄起來,不到幾年就會是一個可觀的數字。請注意,即使當我們非常需要錢用的時候,也盡量不要動用儲蓄的錢,這對於我們長期維持儲蓄的計劃十分重要。
想錢無罪,創富有理
我的角色是富人
人人都想成為富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富人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在報紙、雜誌娛樂版看到的富人五光十色的耀眼生活並不是其生活核心,充其量隻能算是奇聞軼事,不能給你“富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這個問題一個靠譜的答案。不是說你買身1萬元的紀梵希套裝或是花幾萬塊買個愛馬仕的包就是富人了——你學會的隻是揮霍。
要想成為富人,首先要在心態上貼近他們,知道他們思考事情的方式,領略他們與眾不同的格局。窮人有窮人的思考方式,所以他們總是難以跳出貧窮的門檻,;富人有富人的做事方式,所以他們總能在富裕的海洋裏遊弋不止。如果你想擺脫貧窮的影子,就要挺起腰杆,給自己樹立一個目標:再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裏。而且,富人、貴人所能給予的幫助自然會比普通人大許多,主動和這些人建立關係,可以對自己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是人脈中的關鍵一環。
哈裏森的創富故事就是這些努力靠近富人的窮人成功的典範。哈裏森來到丹佛市,住在第2大道的一套小公寓裏,他想在這裏開始創業生涯。
初來乍到,人們並不認識哈裏森。因此他必須計劃好為自己的房地產事業鋪平道路的每一個步驟。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盡快加入該市的“快樂俱樂部”,去結識那些出入該俱樂部的社會名流和百萬富翁。對哈裏森這樣一個無名小輩來說,要想進這樣高檔的俱樂部,實在是很不容易,但他還是決定去大膽嚐試一番。哈裏森第一次打電話給“快樂俱樂部”,剛說完自己的姓名,隨著一聲斥責電話就被對方掛了。哈裏森仍不死心,又打了兩次,結果仍遭到對方的嘲弄和拒絕。
這樣堅持下去,將會毫無結果。”哈裏森望著電話機喃喃自語,突然,他心生一計,又拿起了電話。這次他聲稱將有東西給俱樂部董事長。對方以為他來頭不小,連忙將董事長的電話號碼和姓名告訴了他。哈裏森立即打電話給“快樂俱樂部”的董事長,告訴他想加入俱樂部的要求。董事長沒說同意也沒說不同意,卻讓哈裏森來陪他喝酒聊天。
通過喝酒聊天,哈裏森逐漸與這位董事長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幾個月後,在董事長的特殊關照下,他如願以償,成為“快樂俱樂部”的一員。在俱樂部裏,哈裏森結識了許多富商巨賈,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網。
1972年,丹佛市的房地產業陷入蕭條時,大量的壞消息使這座城市的房地產開發商們嚴重受挫,丹佛人都在為這個城市的命運擔憂。然而在哈裏森看來,丹佛市的困境對他來說無疑是天賜良機,從前那些對他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好地皮,現在可以以較低的價格任意挑選收購了。
就在這時,哈裏森從朋友處得到一個消息:丹佛市中央鐵路公司委托維克多?米爾莉出售西岸河濱50號、40號廢棄的鐵路站場。
哈裏森憑著自己敏銳的眼光和經驗判斷出:房地產蕭條是暫時性的,賺大錢的好機會終於降臨了。為此,他把自己所擁有的幾個小公司合並起來,改稱為“哈裏森集團”,以使自己更具實力。第二天一早,哈裏森便打電話給米爾莉,表示願意買下這些鐵路站場。他們很快便達成協議:“哈裏森集團”以2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西岸河濱的那兩塊地皮。不久,房地產升溫,哈裏森手中的兩塊地皮漲到了700萬美元。他見價格可觀,便將地皮脫手了。
哈裏森終於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500萬美元。一個美國式的財富傳奇就此開始。
要想讓自己成為富人,就和自己玩個cosplay遊戲,先讓自己像個富人,按照富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斷給自己成功的暗示。通過和富人的積極接觸,即使得不到直接的幫助,這種接觸在其他人麵前也是一種能提升自己身價的“背景”。這會向你周圍的人發出一個信號:我與富人交往,我是富人中的一員。
你的耳朵聽人囉唆,我的耳朵聽財富唱歌
這是一個財富的時代,隻要你有成功的欲望,你有很多機會成為財富的擁有者;這更是一個信息的時代,捕捉一個有用的信息,你就等於捉住了財富的翅膀。從某種程度上講,信息就是財富。但是信息不會對你投懷送抱,信息需要你時時留意,處處關心,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信息也許就能為你帶來大財富。
劉文漢先生,就是因為善於巧用信息,從而在生意場上大獲成功。
香港假發業之父劉文漢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還在經營汽車零件,他沒有想到,一次很普通的旅行改變了他的命運。
劉文漢是廣東台山人,1915年生於澳大利亞河德萊得市。在澳大利亞讀中、小學,19歲時回廣州,入嶺南大學經濟係。畢業後到香港,進捷成洋行學做汽車生意。1939年自己經營汽車及零件公司。經營十餘年,業績平平。1958年,劉文漢再次到國外進行考察經商業務的旅行。劉文漢去美國旅行。有一天,他去一家餐館跟兩位美國朋友共進午餐。美國人一邊吃一邊談著各自的生意經,一位朋友無意間提到“假發”兩個字,劉文漢心中一動,脫口叫道:“假發?”美國商人又一次補充道:“假發,是的。我想購買13種不同顏色的假發。”餐桌上這番普通的談話使劉文漢開了竅。
回到香港,劉文漢立刻著手調查製造假發的原料來源。經過調查研究他發現,原料從印度和印尼輸入到中國香港,製成各種發型的假發,其成本相當低廉,最貴的每個不超過11港元,而一個假發的售價卻高達數十美元。劉文漢喜出望外,立即決定在香港創辦假發工廠。
經過一番努力。劉文漢的工廠生產出了第一批假發樣品,劉文漢立刻帶去給香港連卡佛公司推銷。這家公司的高級經理仔細檢查了送去的樣品,認為質地優良,即問劉文漢假發的產地在哪裏。劉文漢回答說:“就是香港本地產品。”那位經理非常意外:“劉先生,你大概搞錯了吧。據我所知,這樣的高級假發隻有歐洲能夠生產,香港根本就沒有一家現代化的假發製造廠。““過去的確沒有,現在已經有了這樣的工廠。”劉文漢響亮地回答道。連卡佛公司對劉文漢提供的假發質地十分滿意,很快就簽訂了訂購合同,劉文漢首戰告捷。香港本地也能生產高級假發的消息在市場上不脛而走,訂貨單像雪片般飛到了劉文漢的工廠裏。到了1970年,劉文漢的假發工廠銷售額已經達到了10億港元。
一次不經意的談話,一個有心人的傾聽,造就了香港一代財富神話。這類的傳奇故事,在富豪隊伍裏並不少見。很多人都是沒有刻意地去製定出奇製勝的事業規劃,僅僅是依靠耐心的傾聽、對談話信息的緊抓不放,就為自己的人生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