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積累,社會上湧現出了一大批民營企業家、企業高級管理層、社會知名人士、知名律師、金融財務高級專業人士、教授專家以及通過其他方式積聚大量財富的隱隱富翁,而如何防範風險,保證財富穩定安全,如何將奮鬥一生辛苦積累的財富用來保證自己的晚年生活、保障家庭及子女將來的生活、教育和創業,並進而使所創基業持久傳承都成為他們所麵臨的困擾。而個人信托無疑是一個非常適合的選擇。
個人信托製度彌補了許多財產製度的不足。財產的所有者不僅可以通過信托設計實現自己的各種未了的心願,而且,通過信托這一方式避免了很多財產上的紛爭,更好地協調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西方發達國家,個人信托占到全部信托市場的70%左右,機構信托占30%左右。而目前,我國個人信托基本上還是空白,個人信托的觀念和信任關係需要培育,相關法律還不完善,但隨著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人們會越來越認識到個人信托製度具有的財富保值增值的巨大作用,進一步,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利用信托來提高自己的生活及達成人生的目標。
理財不在於錢多錢少
窮人一般會認為自己沒有多少錢,所以沒有必要想投資理財的事情,對投資理財的理解很淺。可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如果不理財,不使固有資產增值的話,那麼你的固有資產很可能是每天都在縮水,所以理財很重要。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理財就是解決各個經濟主體如何在當前與未來取得資源、分配資源和運用資源的問題。它包括對“錢財”的“籌集”、“運用”、“增值”三個方麵,目的在於以最低的成本籌措資金,以最大的效益運用資金,取得最大的利潤收益。這是一門非常有趣、非常優美也非常有用的科學。不要去排斥它,嚐試一下吧!
理財,顧名思義,就是處理錢財,無論你有多少資產,做了運用或者處理,就是理財。理財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積累財富,提升生活水準及素質。據說,世界上的富人,有1/3是靠繼承,1/3靠創業,1/3靠理財。你難道不想成為第三個1/3中的一員嗎?他們是靠理財成為富人的,而不是成為富人之後才開始理財的。
一般來說,理財觀念有三大誤區:第一是認為理財是有錢人的事情,小錢不用打理,也不值得打理。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第二是對很多理財產品存在偏見,認為某些理財方式是騙人的;第三就是不能正視風險,但風險與收益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麵對著風起雲湧的中國經濟,麵對著這個價格高漲的時代,沒錢的困惑會讓更多人思考如何將手中有限的錢通過理財再生出更多的錢來。與其說這是他們理財意識的覺醒,倒不如說這是在中國經濟現狀推動下一種必然的趨勢。從最初單純的儲蓄到風雲變幻的炒股,再到群情激昂的買房,再到當下時尚的基金。一時間,你發現理財就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人不關注,充滿生機。可以說,中國的全麵理財時代到來了。無論錢有多少,你都要學會打理。
一塊錢也是錢,隻要你熱愛錢,認真去打理它,它就會給你同等的關注。
一天,一位理財師在做理財演講,發現聽眾裏有一位中年婦女滿麵愁容,在一群人中特別顯眼。演講結束後,一群人圍著理財師谘詢各種問題,可那位婦女卻遠遠站著不敢靠近。等人走得差不多了,她才怯生生走過來。拿著很破舊的包,穿著非常舊的鞋。她介紹了自己的收入狀況,說她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一個月最多隻能剩下幾百塊錢,根本沒財可理。
理財師說,法律從來沒有規定錢少就不能理財。越是錢少越應當及早規劃。她不是沒有錢,而是資本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她完全可以通過正確的消費安排和堅持儲蓄來籌集資金。如果堅持每月存300元錢,並用這些錢長期投資,如果年收益率在10%左右,那麼30年之後將變成655000元。
理財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不要躲避和彷徨,而要勇於麵對。錢不嫌多,也從不嫌少。沒錢投資並不可怕,因為世界上所有的有錢人都是從沒有錢或錢很少開始賺錢的。可怕的是在思想上認輸了。你認定自己沒錢,也不能掙錢,於是,你就形成沒錢人的生活方式,拚命壓縮一切開支,為了節省糧食和種子,連地都不舍得種了。這樣的話,你的錢就不會去生錢,坐吃山空,隻會越來越窮。
其實,很多人,包括有些正在理財的人都誤解了理財的含義,他們以為理財就是投資,甚至是投機,認為隻要把手中的錢作為增值的工具,讓錢為自己工作,實現資本的利潤最大化,就是成功的理財。事實上,這隻能算是理財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這種誤解也正是很多人不敢理財的原因,他們害怕一旦失敗,生活就會失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