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高物價及“通膨”時代的“小錢致富”策略(7)(2 / 2)

窮人才會對別人的報酬更感興趣

我曾經聽一個心理學家朋友說,那些總是喜歡問別人收入有多少的人,一定是從小就在沒有良好金錢概念的家庭中長大的。 我一直對這句話感到很納悶,會關心別人收入的人,不就代表他對金錢很關心嗎?為什麼反而突顯他對金錢沒概念? 細問之下他才對我說,對金錢關心是好事,但是隻有窮人們,才會對別人的報酬比對自己的收入更感興趣。

他的解釋是,在金錢觀念良好的家庭中長大的小孩,專注點通常隻有兩個,第一是如何運用自己手上的資金,第二是如何得到更多資金。這是積極的投資理財態度,他們不認為關心別人的收入會對自己的收入有幫助。 可是在金錢觀念不好的家庭長大的小孩,隻有一個關注點,就是:“我賺的錢到底是少還是多?”他們對財富的觀念屬於消極式的“比較級”,當別人賺得比自己少,他就樂得安於現況;別人賺得比自己多也沒關係,反正現在吃得飽、餓不死,賺那麼多錢也沒用。

這兩種心態出現在投資市場上,也產生一種很有趣的現象。

窮人的經濟觀點是“少用等於多賺”,例如開一家麵店,年投資報酬率是百分之一百的話,一開始他投入二十萬,一年就淨賺二十萬,對於窮人來說,這回饋很不錯了。所以這時候即使窮人有錢了,也沒想到要把錢拿出來做其他投資,因為用不到嘛! 同樣想開麵店,富人們會想,一家麵店一年隻能賺二十萬,如果想賺到一億,豈不是要開五百年,或是同時開五百家麵店?這樣一想,還是把錢拿去做其他投資報酬率更高的生意才對得起自己。 就這樣,因為從小養成對錢的消極和積極的觀念,使得社會的兩個階層,分化得愈來愈明顯。 所幸,好消息是,你永遠可以選擇要不要從現在這一刻,改變你對金錢的習性。一旦你肯漸漸做轉變,富人的世界離你就不會太遙遠。

致富黑盒子——錯誤的關懷

有一家電信公司在招考人員,筆試結束後,這家公司發給兩位甄選通過的人一袋綠豆種子,規定他們絕對不能換種子,並且要求他們在指定時間,帶著發芽的綠豆回來,誰的綠豆種得最好,誰就能獲得這份競爭激烈、待遇優渥的工作。

可是很奇怪,這兩個人回家後,綠豆怎麼種就是發不出芽來,其中一名應征者的母親看到了,就拿了一把新的綠豆給他,要他重新種一次,沒想到這次很快就發出芽來了。

當指定時間來臨,這名應征者帶著一大盆生意盎然、欣欣向榮的綠豆芽去公司,但另一個人卻缺席了。

總經理親自打電話問這個人為什麼不來?電話那頭,求職者以混合著抱歉、懊惱與不解的語氣說他感到很抱歉:“因為我的種子還沒發芽,雖然我費盡心血全力照顧它,可是種子就是毫無動靜。”他頓了一下:“我想,我大概失去這個工作機會了。” 但總經理卻告訴這位發不出綠豆芽的求職者說:“不是的,你才是被我們錄用的人。” 原來,那些種子都是被處理過的,不可能發芽。而種不出綠豆芽,證明了男子是一個不做假的人,公司高層認為,這樣的人必然擁有高貴的道德操守。

而另一位誌在必得的應征者,所捧出的綠豆芽雖然美麗茂盛,充滿母親的關懷,但這份關懷卻使他喪失了誠信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