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權利和權到達最大值,他們隻投資體質良好的“係統”,他們明白隻有嚴謹管理的組織和專業人才團隊,才不會因領導者的影響而提高變動風險,也才可以長期穩健獲利。
這些組織可能包括消費者長期需求的原物料或生活用品廠商。而一些“泡沫股”或“傳說故事股”,被套牢的機率可就高多了,聰明的富人們頂多隻是玩票性質的做測試,不會像窮人一樣被“本夢比”給迷惑,把全部身家都丟進去。 這個概念不隻應用在股市上,所有理財投資都是如此。唯有當你懂得自己擁有的權力和權利時,才能靠各種係統自動產生利潤,這樣一來,即使你每天躺在沙發上,依然可以致富。
實際價值比賬麵價值更重要
投資“係統”有一個重要關鍵,就是不要隻看賬麵價值(Book value;公司清算時,投資者所能領回的數額),而要看它的實際價值(Intrinsic Value;除了賬麵價值外,還包含無形資產的換算價值)。
如同巴菲特所認為的,我們買進一家公司或做任何投資,當然是要它繼續賺錢,而不是要拿來清算變賣的,很多體係很好的公司並不需要大筆資產去運作,所以賬值很低,但不表示這家公司不值得投資。
很多時候股價也會影響窮人對一家公司的觀感,股價高起就歡呼,低時就恐慌。但投資總是大手筆的富人,對股價卻不那麼在乎。因為他們都了解,一家優秀的公司,在係統正常運作下,不管股價高低,都是優秀的公司。而一家差勁的公司,就算股價再高,因為係統不完善,它最終還是差勁的公司。
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會說,對某些公司而言,投資十萬元是便宜的,但對某些公司來說,投資一塊錢都嫌貴的原因,因為現有資金不代表一切,公司係統運作的穩定度,才是它真正的價值。
致富黑盒子——維基大係統
維基(wiki)是一種可在網絡上開放多人協同創作的文字、圖畫超鏈接係統,由維基之父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於一九九五年所創立。
而建立在維基技術上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則向世界大眾揭開了網絡集體智能的力量,讓每個人都擁有知識生產的能力。
在二○○五年七月七日早上八點五十分,倫敦地鐵爆炸案發生後的十八分鍾,第一篇有關地鐵爆炸案的條目出現在維基百科上。當天,全球共有兩千五百人編輯這個條目,內容累積長達十四頁,徹底展現維基百科的力量。
短短六年內,靠著網民自動自發的編輯,維基百科已累積了七千八百萬個條目,兩百五十三種語言,已遠遠超越大英百科全書,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
而這個浩大工程的背後,隻有一個非營利組織的維基基金會和五名全職編輯而已。
這正是一個完善係統可以發揮的強大威力,不受人數所限製,卻能讓全世界都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