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外彙
外彙,就是外國貨幣或以外國貨幣表示的能用於國際結算的支付手段。我國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彙管理條例》第三條對外彙的具體內容作出如下規定:外彙是指:①外國貨幣,包括紙幣、鑄幣;②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的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③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債券、公司債券、股票等;④特別提款權、歐洲貨幣單位;⑤其他外彙資產。
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其定義為:外彙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機構、外彙平準基金組織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彙率與彙率標價方式
外彙交易(ForexExchange)就是以一種貨幣購買另一種貨幣。彙率就是一國貨幣單位兌換其他國家貨幣單位的比率。一個國家的貨幣彙率如何確定是由該國的彙率製度決定的。
各國的彙率製度主要有兩種,即固定彙率製和浮動彙率製。固定彙率製是貨幣當局把本國貨幣對其他貨幣的彙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動幅度限製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浮動彙率製是指兩國貨幣之間的彙率不由貨幣當局規定,而是由外彙市場的供求狀況自發決定。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都實行浮動彙率製。在浮動彙率製下,各國彙率是根據外彙市場中的外彙供求狀況,自行浮動和調整的結果。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會影響該國貨幣的彙率。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外國對該國貨幣的需求量增加,該國貨幣彙率上升;反之,如果為逆差,則該國貨幣彙率下降。如果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高,該國貨幣供過於求,貨幣貶值,則該國貨幣彙率低。如果一國實際利率提高,會吸引外資進入該國,引起該國貨幣需求增長,則該國貨幣彙率也會提高。如果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會引起該國貨幣通漲,則其貨幣彙率將下跌。如果一國外彙儲備高,則該國貨幣彙率將升高。所以投資者對某國貨幣作彙率趨勢分析時,需要綜合考慮以上因素。
做外彙投資要求投資者能看懂外彙的標價。在外彙市場上,每一種貨幣的名稱都由一組包含三個英文字母的ISO代碼來標示。例如GBP代表英鎊,USD代表美元,EUR代表歐元,JPY代表日元,CNY代表人民幣,CHF代表瑞士法郎,CAD代表加元,AUD代表澳元,NZD代表新西蘭元。一個彙率報價通常由兩個貨幣代碼中間加一條斜線來表示,例如,GBP/USD,EUR/USD,USD/JPY等。目前國際外彙市場上的彙率有兩種標價方法: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直接標價法又稱應付標價法,是以本國貨幣來表示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的彙率表示方法。即兌換1個單位或100個單位的外幣應付多少本國貨幣。因為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所以國際上最常用的直接標價法是用兌換一美元所需某國貨幣的值來標示該貨幣的彙率。在直接標價法下,外彙彙率的升降和本國貨幣的價值變化成反比例關係:本幣升值,彙率下降;本幣貶值,彙率上升。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標價法,市場上大多數的彙率也是直接標價法下的彙率。如日元、人民幣、瑞士法郎、加元等均為直接標價法,如“USD/CHF1.2160”表示一美元可以兌換1.2160瑞郎。在直接標價法下,外彙彙率的升降和本國貨幣的價值變化成反比例關係:本幣升值,彙率下降;本幣貶值,彙率上升。
間接標價法又稱應收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如1個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準,來計算應收若幹單位的外國貨幣。在國際外彙市場上,歐元、英鎊、澳元、新西蘭元等均為間接標價法。一般是1個單位或100個單位的本幣能夠折合多少外國貨幣,如“GBP/USD1.9707”表示1英鎊可以1.9707美元。在間接標價法下,外彙彙率的升降和本國貨幣的幣值變化成正比例關係:本幣升值,彙率上升;本幣貶值,彙率下降。
按市場慣例,外彙彙率的標價通常由五位有效數字組成,除了日元彙率包含兩個小數位以外,一般彙率通常包含四個小數位。包括整數位和前兩個小數位在內的這部分數字被稱為“大數”(BigFigure),而最後兩位小數位一起構成“基本點”(Pips,或Points)。例如,“GBP/USD=1.9707”中,1.97是大數,而07(即第三和第四個小數位)代表的是基本點。如果GBP/USD牌價由1.9707升到1.9709,則稱英鎊對美元升了2點。
在實際操作中,彙率的報價是雙向的。因此,GBP/USD彙率也會如下標示:1.9709/11。這是銀行開給客戶的價,即,客戶要買進英鎊,賣出美元的話,價格是1.9711;客戶要賣出英鎊,買進美元的話,價格是1.9709。中間的差價(Spread)就是銀行的利潤。當市場的速度快、波動大時,銀行為了保護自己把差價擴大到50~100點毫不出奇。平時一般銀行之間以2~3點的差價做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