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對於呂聰來說既不像那些熱愛學習的同學的一樣值得焦慮,也不像她的好朋友史玲那樣覺得無所謂。
呂聰的班主任是一個年紀四十歲左右的女性,整天穿著一身運動服,走起路來腳底生風。滿是皺紋又凹凸不平的臉上架著一副眼鏡,一張口說話嘴就一凸一凸的。
開學過了一個月,呂聰覺得班主任不喜歡自己。
其實呂聰的成績挺優秀的。第一次月考成績下來,在班裏排名前十。
期中考試成績再下來,也是排名前十。
第三次月考成績下來,還是排名前十,甚至進了前五。
但是,班主任就是不喜歡她,呂聰從班主任的眼神中就能看出來。
上政治課時,班主任總是將近最後一個提問呂聰,呂聰也經常在座位上抬頭看著高高在上地站在講台上拿一雙充滿漠然甚至鄙夷的眼神俯視著自己。
呂聰倒也無所謂,因為,她從來沒指望刻意地去贏得班主任的喜歡和青睞。
但是,如果這樣不會在實際上影響呂聰還好。
一次課間,呂聰和幾名同學都坐在教室裏。
班主任風風火火地走了進來,左手懷裏抱著一摞卷子。
班主任一眼看見了呂聰,剛要張口吩咐什麼,卻立即搖著頭轉過臉,那副表情明顯是在歎息地說:還是算了吧!於是向另一名女生說:"把這遝卷子發了,上課要用。"說著就把卷子遞給她。
那女生自然地接過卷子,二話不說就起身在教室裏到處走,利索地把一張張寫著名字的卷子輕飄飄地扔到同學們的桌子上,很快便就全部發完了,兩手空空地走回座位邊坐下。
就這樣,呂聰失去了一次完成發卷子任務的鍛煉機會。
在這之後,又有幾次類似的事情發生。
呂聰也由一開始的渾然不覺,中途的毫不在意,漸漸地轉變成後來的滿腔怒火。她覺得班主任對她的態度與對別人的明顯不同,她深深地感到了不公平,感到了委屈。
但呂聰終於還是忍住了,而且漸漸地又變回滿不在乎了。因為呂聰想明白了,通過平時閱讀的文章和自己的思考想清楚了:沒有誰能贏得所有人的喜歡。班主任也是人,也會產生偏見,也會有自己的偏好。
進一步呂聰發現,凡是班主任喜歡的學生,無一例外全部都是性格外向又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她清楚地知道了自己不被班主任歡和信任的原因。她也不無安慰地發現,其實相比一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班主任對她真的算不清多麼的壞。她慶幸自己起碼還剩下學習成績良好這一優勢,她決心保持住這一優勢。
呂聰的腦瓜靈光,稍加努力就能學得很好。所以,初三一整年的學習和考試在實際上也不能構成對她的威脅和壓力。甚至,她還可以用一點空餘的時間來繼續她的哲學思考。
終於有一天,呂聰在一本哲學書上看到了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隻看了一眼,僅念了一遍,呂聰便立即動手把這句話抄在了筆記本上,同時也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子裏,乃至於她的心上。她覺得這句話精煉又準確地概括了自己很長時間以來的心情和思想,她對這句話產生了一種相見恨晚的奇妙感覺,她的心靈與這句話之間有著深深的共鳴。
呂聰把這句話當作了人生格言。
以後,遇上事了,不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呂聰養成了一種思考的習慣,每次思考過後,她都有一種輕鬆的樂趣和解脫的快感。
漸漸地,呂聰的境界越來越高,視野越來越開闊,看問題的角度越來越多,心態也就越來越豁達,原先認為應該斤斤計較的事情如今已經放下了,原先覺得讓自己難過傷心的人如今已經不那麼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