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詩雲:南來俠風一縷,地傑人靈九嶷,仗劍出山豪邁,心係天下民意!
清晨,迎著初升的太陽,三位山民裝束的男子,並排屹立於南嶺九嶷中最負盛名的舜源峰之巔,他們個個均是麵色嚴峻,共同凝視著前方。
中間一位高大老者,看上去在六十歲以上,白發覆頂,長須飄逸,滿麵紅光,其實他已經七十有五;左邊一位矮胖老者,看上去約為五十多歲,頭發灰白,黑臉紅堂,神色凝重,其實他也已經六十五歲;右首一位,則是麵嫩、黑發,生機勃勃,一派年輕氣息,看上去也就二十五、六歲,其實他也已經年過三十。
三個人身上都是一襲藏青粗布衣裳。
他們就是本書的三位主要人物,——南嶺九嶷“刀劍歸一”三隱俠:大俠“神刀飛劍”周鐵、二俠“狂刀怒劍”杜森、三俠“刀劍無影”胡辛。
他們也是當今中原武林之中既寂寂無名、又是武功最為厲害的三位武林俠士,人稱“南嶺三俠”。
“南嶺三俠”共同凝視著東方,嚴峻的麵孔,炯炯有神的目光,一攬眾山,默默無語,思緒萬千!
在他們的腳下,就是被稱之為南天之門的南嶺九嶷!
今天淩晨,他們要在這裏等候一個重要的消息,一個可能由此而掀起朝廷內外、武林之中波濤洶湧的特大消息。
九嶷山,南嶺之巔!又名蒼梧山,位於湘南零陵地界的寧遠縣南麵,因相互連接的九座山峰皆為相似,故而得名。
早在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堯舜時代,九嶷山就已經聞名遐邇。
據傳說,我國上古時代的氏族酋長、華夏民族三皇五帝之一的有虞氏舜帝,一生最喜南嶺九嶷,曾經多次帶領大臣們到九嶷山巡視狩獵,體察民情,與二妃娥皇、女英一起,縱情遊覽九嶷山的風光美景,留下了眾多美麗動人的故事。
舜帝還把自己的終結之身,也留在了原始而又秀美無比的九嶷山上。
據《史記。五帝紀》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是為零陵。”
另據《漢書。武帝紀》記載:大漢元封五年,即公元前一0六年,漢武帝親赴南嶺,祭祀虞舜於九嶷。
本朝開國之初的洪武四年,即公元一三七一年,洪武帝朱元璋專門命人在九嶷山上建立舜廟,以紀念上古舜帝的南巡之舉,謳歌他一生的豐功偉績。
舜廟後麵,就是九嶷之中最富盛名的舜源峰。
而在舜廟前麵,則是以舜帝二妃名字命名的娥皇、女英兩峰。
在九嶷山上,曆朝曆代曾經留下過許多讚美九嶷山巍峨險峻、秀美風光和舜帝豐功偉績的壁書碑刻,遺址至今尚存。
著名的銘摩崖石刻,就在九嶷山的玉琯岩上。
銘摩崖石刻高約一尺六寸,寬約一尺九寸,隸書體,銘文作九行,字徑約為一寸五分。跋語作五行,字較小,在銘文之後。
據唐代歐陽詢所編的《藝文類聚》記載,銘文為東漢蔡邕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