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正在步入千家萬戶,但是,收藏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收藏不但是非常好的理財方式,而且是一種美的享受,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很多人也更是以擁有珍貴的藝術品而被視為財富,地位與身份的象征。
在全球化、金融化及市場化的速動下,藝術與經濟已全方位接軌,並且駛進了生活各個範疇,藝術品投資也被迅速地納入資本的視野,金融界把收藏中國當代藝術視為一種投資理財項目,跟證券、股票、房地產等商品一樣地操作。
雖說2009年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步入了深度調整期,但相信隻是運作模式上的整治,整體勢頭還是向好。這個市場發展仍在剛起步階段,投資收藏類作品的好處在於:它們未來升值空間大,投資門檻相對具彈性,而且回報率較高。畢竟中國新富不斷增加,他們對當代藝術的理解接受能力強,而且擁有足夠的財力,為這個市場帶來龐大的潛在收藏資金。
藝術投資是可以低投入、高獲利的,但先決條件是具備藝術審美能力及鑒賞眼光,因為藝術品本身是個特殊的文化產品,以短炒圖利的方式來運作既不符合這個獨特市場的本身規律,投資也很容易招致損失。
1.藝術價值判斷趨理性
現在所謂“洗牌”機遇,就是對收藏家的一次清洗更替,換入更多真心喜歡藝術的理性收藏家,淘汰一群急功近利、企圖出賣藝術文化換取一夜暴富的投機者。特別是藝術價值判斷標準將更趨於理性;之前由資金操作的市場在前麵發掘,借學術之名在後麵整理並誇大其價值的詬病開始得到了修正。原本抱著投機心態從事短炒的投資者意興闌珊,陸續收隊離場,由西方資金主導的審美體係正步向消解,市場關注點已從“誰的價格會升?”轉移到“現在哪些是保值的藝術精品?”背後意義是一種體現中國文化內涵及人文關懷精神的審美標準的訴求。
撥開陰雲後,應該如何部署投入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學術前瞻性及流通廣泛性肯定是重要的考慮,有心的又不妨從價值投資原則出發。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曆史——“星星”、“無名”、“85新潮”,無疑提示著一種收藏方向。藝術家們在創作內容和審美取向上保留了獨特的本土特征,重視中國本土學術立場,從中國當下生存語境出發,清晰地呈現出時代風貌和時代精神,彰顯人文關懷及社會學的價值,收藏這些佳作就是一種價值的投資。
2.提高個人文化修養
藝術品收藏是一門學問,更是個人文化修養的提煉,需要用心地有係統地進行。一是看藝術家的閱曆,其學術地位及參展的履曆,同時是藝術本身的獨創性、思想性、個性化語言的表現、作品反映什麼樣的中國當代情境或者世界內涵。較資深的收藏家可爭取機會到藝術家的工作室造訪,關注他/她的思考、理念、藝術思維、價值觀及作品創作的背景,為自己有效地建立長期性收藏做好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