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投資的起點(1)(1 / 3)

少年是巴菲特投資生涯的初級階段,也是完成原始積累的階段,少年時代的巴菲特以其對財富的靈性與嗅覺展現出一個天才商人的特性。不僅如此,他還完成了從為錢而掙錢到為興趣而掙錢的轉變。

1.11歲的誓願

有人說:“巴菲特就是為股市而生的。”從某種角度上講,這個說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巴菲特的母親懷上他的時候,恰逢1929年美國股市著名的“黑色星期二”。在這一天,股市的單日市值下跌了140億美元,在短短的幾個小時,股市上損失的資金數目就達到了美國聯邦政府幾年的財政預算。1929年結束,美國人在股市上的損失已經接近了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支出的費用總額。

在這種惡劣的經濟環境下,沃倫·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巴菲特也同樣受到了影響。不過對於霍華德而言,兒子誕生所帶來的喜悅要遠遠大於生活帶來的壓力。在冥冥中,他覺得這個兒子將會改變整個巴菲特家族的命運。

股災發生時,霍華德在聯合州立銀行做股票經紀人。1931年聯合州立銀行倒閉,霍華德失業了。看著嗷嗷待哺的兒子,霍華德做出了一個特立獨行的決定,在沒有人想買股票的時候開一家股票經濟行——巴菲特·斯克蘭妮卡公司。

霍華德成功了。他的客戶從親朋好友開始逐漸擴大了起來。雖然此時金融恐慌彌漫於美國全國,但是憑借公共事業股票和市政債券,霍華德得到了客戶的信任。股票經紀行的生意越做越大,巴菲特一家的生活也越過越好。到沃倫·巴菲特6歲的時候,巴菲特一家已經買了新房子,而且擁有了管風琴之類的奢侈品。

父親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向巴菲特傳授了“抄底”的投資哲學,也難怪乎巴菲特成年以後總結出“在別人的恐懼中貪婪,在別人的貪婪中恐懼”。

雖然沃倫·巴菲特出生時,家境一般,但是到他入幼兒園時,家裏的經濟條件已經相當不錯,這使得他有相對富裕的生活條件,也有條件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下,巴菲特對數字敏感的天性顯露無疑。在他6歲的時候,他就非常沉迷於精確地記錄和統計,他曾向他的姑媽艾麗思索要一個秒表來做為自己的聖誕禮物。

沃倫·巴菲特拿到秒表之後非常高興,還自己發明了個遊戲。他把家裏的浴缸注滿水,把自己的彈珠排成一行放在浴缸邊,給每一個彈珠都起了名字。然後把彈珠掃進浴缸,按下秒表計時,那個彈珠最先到達浴缸,巴菲特就按下秒表,記下他的時間,並宣布這個彈珠是冠軍。巴菲特不斷地進行這項遊戲,想讓自己的彈珠能夠不斷地打破記錄。這個小孩子的遊戲看起來其實並不有趣,但是每一輪遊戲對於時間的記錄和統計,足以反映出巴菲特對於數字的興趣。

小時候,巴菲特的興趣就是利用統計來得出數據,並根據數據來進行分析和判斷。這種用數據進行判斷分析的興趣無疑影響了巴菲特的一生,因為巴菲特買股的最重要依據就是對統計報表進行分析。非常有趣的是,這種統計與分析還將巴菲特打造成了一個無神論者。

小時候的巴菲特滿腦子都是數字,即使在教堂做禮拜也是如此。巴菲特覺得教堂的禮拜實在有些無聊,在他的小腦袋中產生一個奇特的想法,那就是每一個信教的人都應該憑借其對上帝的信仰和忠誠,獲得上帝的垂愛,那麼這些人的壽命應該要比一般人的長一些。但是經過統計,小巴菲特發現,是否虔誠地信仰上帝和一個人的壽命沒有任何的關係,他覺得自己根本體會不到上帝對人的仁慈和恩惠。在此之後,巴菲特就成為了一名無神論者,雖然依然跟著家人參加禮拜,卻再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了。

如果說上麵的兩個趣事隻能說明小巴菲特對數字敏感,對統計充滿興趣,那麼下麵的這個小故事則能說明巴菲特小時候就已具備敏銳地商業分析眼光。

小巴菲特上小學的時候,他的家庭已經進入當地上流社會,他的父親成為學校的校董。霍華德·巴菲特四處拜訪鄰居,到處結交朋友,在自己的家中開派對、辦沙龍,進行政治演說。那個時候,幾乎每天都有客人來巴菲特家聚會,客人們打開飲料,遺留下的瓶蓋也越來越多。在巴菲特家的地下室裏堆滿了各式各樣的瓶蓋: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薑牌汽水以及麥根沙士等等。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這些東西隻是垃圾,存放一段時間就可以打包扔進垃圾桶裏。但是小巴菲特卻覺得這些瓶蓋中蘊含著很多大量的有價值的信息。一天晚飯過後,小巴菲特在客廳的地板上鋪滿了報紙,把自己搜集來的瓶蓋一一擺放到上麵。他開始對瓶蓋進行分類和統計,通過這種統計和分析,小巴菲特輕鬆地知道了哪一種飲料是現在最暢銷的,哪一種飲料最近銷量有了下滑,他還根據日期和倒放客人,分析出什麼客人喜歡喝什麼品牌的飲料。

這種統計與分析我們隻有在企業進行客戶銷售統計分析的時候才見得到,而此時進行這項工作的巴菲特還不過是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