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投資者認為,波段操作得到60%的收益也能令他滿意,但是股市不可能經常重演過去的盛況,基金也很難複製一年淨值翻倍的業績。從表麵上看,這樣的操作在短期內也許的確能獲得高於持續持有股票型基金的投資回報。問題在於,如果我們從更長的時間裏來看待波段買賣股票型基金,就可能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論。
2.波段操作減少697%收益
在1965~2005年的41年的時間裏,“股神”巴菲特管理的基金資產年平均增長率為21.5%。按照複利計算,如果最初有1萬元投資,在持續41年獲取21.5%回報後,你擁有的財富總額將達到2 935.13萬元。
若采取波段操作方法來投資股票型基金。即在41年裏有21年持有股票型基金,其餘20年持有現金。假設通過波段操作可以在持有股票型基金的年度中取得每年30%的收益率,同時假設持有現金的年度收益率為2%,那麼,按複利計算,在41年之後最初1萬元的投資隻能變成368.12萬元。顯而易見,因為波段操作,原來可獲得2 935.13萬元的財富增值變成了368.12萬元,減少了697%的收益。
☆不同的基金應選擇不同的策略
盡管基金屬於長期投資的品種,但這並不否認中短期主動對基金品種和比重進行調整的重要性。該不該暫時地炒掉基金,取決於基金類型—市場特征、盈利能力—穩定性能兩大方麵的匹配程度。我們可以通過對2007年上半年累計單位淨值增長率前10名的基金進行分析,來更好的說明這個問題。在這張榜單中,指數型基金和部分品牌基金公司成為最大的贏家,而且2006年末發行的次新基金中也產生了黑馬。不過,很多投資者可能在懊悔手頭的牛基金賣掉得太早,也會有很多投資者在考慮什麼時候賣掉基金最劃算,不同的基金應選擇不同的策略。
1.指數基金——單邊牛市最驚人,震蕩市中可減持
在10隻累計淨值增長最快的基金中,友邦華泰紅利ETF、易方達深證100ETF於2006年分別以166.14%、106.55%的累計淨值增長率高居榜首和第二位,並較大部分進榜的主動型基金大幅領先了20個百分點以上。
由此可見,在單邊牛市中,指數型基金業績表現最驚人,原因在於指數基金屬於跟蹤標的指數的被動投資,始終保持高倉位,同時指數成分股的覆蓋麵又比較高,在市場整體上漲、熱點板塊輪動表現的情況下,更有不變應萬變的優勢。
不過,隨著單邊牛市的結束,指數型基金的優勢也就變成劣勢了,尤其是在快速下跌調整的過程中,指數基金受到基金契約的約束,不能通過大幅度降低倉位或調整持倉結構主動進行抗風險操作。同時,在震蕩市中,指數基金也不能通過積極波段操作獲得超額收益,與主動型基金相比明顯處於劣勢。這時候,贖回一部分指數基金可以起到鎖定利潤的效果,從資產收益效率來說,比較適宜。而剩餘的一部分低成本底倉可以繼續持有,等待市場重新向上。
對於指數型基金應該牛市持有、熊市放手、震蕩市減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