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關注口袋,養成習慣--讓你有錢一輩子(1 / 2)

美國理財專家柯特·康寧漢有句名言:“不能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即使擁有博士學位,也難以擺脫貧窮。”雖然養成好的理財習慣是個較為痛苦的過程,但這些習慣可以讓你“有錢一輩子”。很多人認為:理財是富人的專利,與窮人不搭邊。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理財,但是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態,拋棄“沒財可理”、“不會理財”的觀念,相信自己可以理財,可以理好財。因為理財,從來不隻是富人的專利!秦紅英,從一個下崗女工,成為身價上百萬、三家公司的老板,她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創業加上十幾年精打細算的理財習慣。秦紅英出生於山東省東營市,從小家境貧寒。下崗前她就極為重視理財,每月都要從收入中取出20%作為固定的家庭儲蓄,一堅持就是十幾年。為了確保這項家庭儲蓄可以持之以恒,不為特殊的家庭需求而更改,秦紅英格外重視每一分錢的去向,力爭將自己手中的每一分錢都用得物超所值。這一點可以從他們一家三口的服裝購置上看出來。秦紅英和丈夫以前都在工廠工作,工廠每年發的工作服就成了他們日常生活的主要著裝,所以家中每年的服裝購置費用主要集中在獨生女兒身上。

從女兒出生開始,心靈手巧的秦紅英就親自動手做衣服給女兒穿。起初,她用自己年輕時的衣裙為女兒做小服裝,後來女兒長大了,她就到布料店購買小布頭來做衣服。女兒上了中學後,開始對媽媽做的衣服樣式有些不滿意了,但懂事的女兒卻什麼都沒說,雖然這樣,心疼女兒的秦紅英還是下決心不讓女兒受委屈。恰好秦紅英的弟弟在當地開了一家小服裝店,過季的時候,都會有一些服裝積壓下來,雖然這些衣服都是成年人的服裝,但秦紅英每次都能從裏麵挑出幾件,回家自己對腰線、領口等部位進行修改,通常隻需要花三四十元錢,女兒就能擁有四五件合體的新衣服,既節省了錢,也讓女兒開心了。除了在服裝上節儉外,秦紅英還詳細地記錄家裏的每一筆開支。購買大件物品秦紅英從來不趕熱潮,總是耐心等待。別人都爭著換大彩電的時候,她托人從舊貨市場買來21英寸的彩電,隻花了700元,而她家裏現在使用的29英寸的彩電,還是2003年才花1900多元購買來的。秦紅英不是摳門,而是會用錢,錢雖然不多,但每一分錢都花在了刀刃上。由於精打細算,到1997年秦紅英下崗時,家裏已經有6萬元的存款了。

後來她從中取出4萬元作為創業啟動資金,開辦了一個小服裝廠,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財迷心經--幫你打理口袋裏的錢·號脈問診在財富權利麵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發財的可能。正如陽光無私地普照在每個人身上一樣,機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均等的,差別隻在於你是否願意抓住,就理財而言,那就是你有沒有成為富人的想法。富人與窮人之間的溝壑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大,而且這種差距時刻都在動態中變化著。精於理財,今天的窮人就有可能變為明天的富人。對症下藥一些中低收入者資本存量少,風險承受力低,大部分缺乏實戰經驗,理財時尤其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1樹立健康的理財投資觀念理財是伴隨我們一生的過程,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也不能一蹴而就。製定了規劃後,關鍵是執行,在執行中看效果,找問題,總結經驗。同時,還必須明確,理財規劃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實踐,不是一兩個月的投機生意,這也決定了我們在選擇投資產品時要注意長線投資效果,不要太在意短期的波動。2端正對風險的認識中低收入者風險承受力低,是客觀現實。

但是,也要看到風險跟收益成正比,如果隻是一味地躲避風險,甚至風險稍稍高點的產品就不敢嚐試,那就隻能得到基本的銀行存款收益率,通過理財來增值就無從談起。其實風險並不可怕,隻要對風險進行合理的控製、管理,能帶來較高收益的風險,大部分中低收入者還是可以承受的。3正確看待專家意見專家經驗豐富,信息充足,是一般老百姓可以信賴的,尤其對初涉理財或理財經驗欠缺的人來說,適當地征求一下專家的意見,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忌自己盲目規劃、胡亂投資。專家意見隻能參考,切不可奉若神明,對自己情況最了解的還是自己,專家隻能是在方向上做出大概指引,真正做出判斷、執行操作的還是自己。最後,還必須提醒的一點是,理財是幫助我們實現財務目標的工具,投資者要學會駕馭這個工具。市場是瞬息萬變的,我們的理財目標和具體操作也要隨著家庭和市場環境的變化不斷做出調整。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不要墨守成規,死守著以前的老規劃按部就班地執行,否則就失去了理財的初衷和真諦。理財直通車“理財投資是有錢人的專利,大眾生活信息來源的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的理財方略是服務少數人理財的'特權區'。

”如果真有這種想法,那你就大錯而特錯了。在芸芸眾生中,所謂真正的有錢人畢竟占少數,中產階層、中下階層仍占絕大多數。投資理財是與生活休戚與共的事,無論是沒有錢的窮人,還是初入社會又無一定固定財產的中產層次上的“新貧族”,都應該有理財意識。隻要理財的方法運用得當,即使捉襟見肘、微不足道亦有可能“聚沙成塔”,找到“翻身”的契機!財富不但能帶來生活的安定、快樂與滿足,也是許多人追求成就感的途徑之一。要能夠把創造的財富加以適度的管理,不被金錢所役、所累,這是每個人都應有的中庸之道。要認識到,“貧窮不可恥,有錢亦非罪”,不要忽視理財對改善生活、管理生活的功能。你認為自己是一個貧窮的人嗎?如果是,你是否想過改變自己的現狀,從現在起積累自己的財富,邁向富人的行列?讀讀下麵的這些理財哲學,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發。1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一個人用100元買了50雙拖鞋,通過擺地攤每雙賣3元,一共得到了150元。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領取100元生活補貼,全部用來買大米和油鹽。同樣是100元,前一個100元通過經營增值了,成為資本。後一個100元在價值上沒有任何改變,隻不過是一筆生活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