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手中的積蓄逐漸多起來的時候,才慢慢了解到,理財不僅僅是勤儉節約這麼簡單,更是人們實現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徑。不同投資者的投資預期、財富多少和風險承受能力肯定不同,所以不同的投資者會選擇不同的投資策略。但麵對著越來越多的理財工具、理財方法,很多人又經常為了魚與熊掌之間的選擇大費腦筋,其實大道至簡,理財也是如此。

形象地說,理財就像學摩托車,隻要掌握大原則,會了就是會了,騎摩托車不需要再時時刻刻去想著,更不用為每輛新車去改變自己的騎車方式。而理財大的原則,不外乎下麵幾項:

(1)聚沙成塔,積少成多

據一項調查顯示,年齡在37歲以上,還沒有做理財規劃的人中,高達四成以上的人自認“錢不夠”而沒有進行理財活動。他們的錢都花到哪裏去了?

每個月先將15%的收入拿去投資,剩下的才用來支付長短期開銷,這是許多理財專家的一致建議。為了達到目標,專家建議每月的房屋貸款應該控製在收入的25%以下。撥撥算盤,夫妻倆月入1萬,扣掉15%的投資與25%的房貸,剩下來的6000元要養活一家,衣食住行加上孩子的各種費用。沒錯,不管手頭多麼緊,也不要挪用投資的錢,力行“精、摳、省”,才會有更好的明天。至於那些月入3000卻想買車,或是明明囊中羞澀卻忍不住想跟朋友出國旅遊的社會新鮮人,則應該重新打打算盤,早日戒除“衝動型”的消費習氣,免得與財富無緣。

你知道嗎,從各種資料看來,一項中等風險程度的投資工具,經過長時間的統計,平均年收益率一般都可以達到10%。再算算看,假如我們每天存2元,投資到平均報酬率為10%的理財工具中,大約50年後,你就是百萬富翁了!再問問自己,每天節省2元,難嗎?多數人都會說不難,隻要每天早起15分鍾,在家裏吃早餐,2元就回歸自己的口袋了。財富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別怕自己的錢少,謹記積少成多的道理,下一個富翁可能就是你自己。

(2)量入為出

這是投資成功的關鍵,也是理財的基本原則之一。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進行投資以外,還要養成儲蓄的習慣。每年至少應將收入的10%存入銀行,時間久了,你就會積累一筆可觀的財富。即使你目前的投資收益很不錯,但這不可能真正替代你的養老計劃。隻有養成良好的儲蓄習慣,才可能確保後半生無憂。由於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有些年輕人就超出自己的財務能力去買房、買車,拿著明天的錢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過度消費使他們背上沉重的財務負擔,成為“房奴”和“車奴”。人們在年輕的時候要注重積累財富,不要過早地透支未來的幸福生活。

退休以後,投資還要更加謹慎一些。你的追加投資資金額應該低於前期投資回報額。在退休初期,建議你將投資回報用於再投資時應有所保留,以免財務狀況吃緊影響正常的生活。隻有這樣,一段時間以後,你才可以多掙多花。

(3)理財先人一步

某甲從20歲就開始投資,分8年,每年2000,報酬率為10%,總共投入16000元,之後不再投入,隻是放著生複利。某乙則是28歲了才開始投資,每年2000,65歲之前30多年不間斷地投入,到了65歲驗收成果,發現某乙連本帶利約不到90萬,而某甲隻靠年輕時的投入,竟平白累積了103.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