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其他藏品:各有特色,物超所值(1 / 3)

竹木牙角雕,價值連城的工藝品

竹木雕刻指的是以竹、木為材料的雕刻品,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曆史。牙角雕刻在收藏界特指以象牙和犀角為材料的雕刻品。作為一項特種工藝,象牙雕刻在中國藝術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犀角雕刻在我國古代各種門類的工藝美術品中,屬於既高雅又稀有的品種,與竹、木、金、玉等雕刻器物同為藝林珍品。

在收藏領域,人們習慣將以竹、木、象牙、犀角等材料的雕刻作品統稱為竹木牙角雕。竹木牙角雕是中國古代藝術品中雜項中的一類,而且占有較大的比重。

近幾年來,竹木牙角雕類藏品在各大拍賣會中的比例不斷增大,可與玉石、書畫類相抗衡,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的注意。

在收藏領域中,竹木牙角雕雖然屬於雜項,但由於其雕刻材料的珍貴(象牙、犀角)以及獨特的藝術價值,其收藏價值相對於那些主流收藏品並不遜色,因此備受收藏愛好者青睞。

“1995年有一件竹雕臂擱,當時拍了5萬元,我覺著不值就沒要,但被我一哥們買下了,當時我很不理解:一個竹片能值那麼多錢?可是就在2005年,我那哥們拍了50多萬元。”李先生不無遺憾地說。

隨著收藏熱的不斷升溫,很多不法分子把心思放在了偽造竹木牙角雕刻品上麵,使得一些剛入門的收藏者上當受騙。所以要收藏竹木牙角雕,首先應掌握以下基礎知識:

竹雕的辨別

竹雕的材料價值低廉,其收藏價值主要由藝術價值所決定。所以,竹雕的真偽主要是指製作年代的真偽和製作者的真偽,而不是指材質。

竹材的顏色會隨時間而改變。現在存世的竹雕作品,表麵的色澤多種多樣,有淺黃、棕黃、棕紅、暗紅、深棕等色。一般來說,時代越久,顏色越深。清初的作品,往往具有一種灰褐色澤,而明代作品,則多帶有暗紅的色澤。最受人歡迎的,應該是那種帶有琥珀光澤的紅色。這種色澤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常年被人們玩賞撫摩而成。

木雕的辨別

木雕的鑒別與竹雕稍有不同,除了藝術價值外,一些珍稀木材的雕刻品的價值也非常高昂。因此,一些造假者往往采取以次充好、以新充舊等手法欺騙收藏愛好者,比如用越南黃花梨冒充海南黃花梨等,因此藏友們在收藏時應引起注意。

象牙的鑒別

就象牙優劣來說,非洲象牙好於亞洲象牙,牙尖部位好於牙管、牙根部位,新象牙好於舊象牙。另外,牙雕不光要看牙質,更要看雕工,雕工精美者其價值自然就高。

象牙材料的稀缺,使得其價值居高不下。受利益的驅動,造假者用野豬牙、海象牙乃至獸骨、人造象牙等冒充象牙,再用人工手法作舊,導致許多收藏者大受其害。所以,正確的識別真假象牙,是收藏者收藏牙雕的必備知識。辨別象牙真偽,可從以下三方麵入手:

牙紋:象牙有獨特的花紋,如同樹木的年輪一樣,平剖有平行的直線條紋,截斷麵有交叉線紋,從表麵能清晰地看到縱橫交錯的人字紋呈網紋,精細不等,業內稱為“牙紋”,而海象牙與其他材料則沒有牙紋。

比重:象牙材質緊密、比重較大,拿在手中有墜手感,相比之下,其他製品因質地疏鬆,比重較小,拿在手中有發飄的感覺。

顏色:象牙質地細膩,表麵光澤柔和,色白或淡黃,年代久遠的象牙表麵變黃並多有裂痕。而其他材料表麵多不光滑,而其色澤也不如象牙溫潤。

犀角的鑒別

犀角有黑褐、深棕、嫩黃色之分,紋理較粗,平剖可見一絲絲的條絲狀紋,截斷麵有如魚子般的極小的顆粒,稱為粟紋。

古人根據犀角中心黑色的程度和花紋來判定其品質的高低。如果犀角的橫斷麵為米黃色,而且從四周向中心漸進為黑色,就是古人所說的“通犀”,當屬珍品。如果通犀最中心黑色處有一縷白絲由犀角的底部直通角尖,便叫通天犀,古人認為這種犀角能帶來好運,所以在古代其價格極高,是十分罕見的犀中極品。

由於犀角的珍貴,所以市場上不乏造假者。有用犛牛角做原料與犀角碎片貼合一體的,也有將犛牛角染色並雕刻花紋的。對於犀角造假,鑒定時可從色澤和花紋兩方麵入手。

色澤:犀角從角尖到角根部,色澤由深到淺,即由黑褐變深棕再轉嫩黃,且過渡自然,沒有明顯的界限。而偽造的犀角多用人工染色,其顏色過渡不自然且分界明顯。

花紋:犀角紋理較粗,縱向剖麵可見條狀花紋和類似甘蔗的直紋,截麵有像魚子般的極小顆粒,業內稱為“粟紋”,而用於偽造的犛牛角則沒有粟紋。

紫砂壺,一兩紫砂一兩金

紫砂壺是國人喜愛的茶具,它不僅具有造型別致、古樸典雅的藝術特色,還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用來泡茶,香味特別醇鬱。因此,寸柄之壺,盈掬之杯,往往被國人視為珍寶。

有一件事最能體現紫砂壺的中國特色:一家電影學院招生,其中有三道口試題:第一道題是假如你是導演,在一個窮困潦倒的文人陋室裏,我們替他安排一件什麼樣的道具,最符合主人的身份,也最有意味?這道題的標準答案是:紫砂壺。第二道題是在一個家財萬貫的儒商客廳裏,安排一件什麼樣的道具,最符合主人的身份,也最有意味?答案還是紫砂壺。第三道題是在一個派駐美國的中國領事的客廳裏,我們替他點綴一件什麼樣的道具,最符合主人的身份,也最有意味?答案仍然是紫砂壺。

紫砂壺的製作始於宋而盛於明清,係采用宜興地層中薄薄的一層紫砂泥(號稱“泥中泥”)製成。紫砂泥含砂量低,可塑性強,質地優異,砂土中富含有益於人體的微量元素。紫砂壺被燒成後呈雙重氣孔的分子結構,透氣而不滲水,沏茶不失原味,使用越久,越發光潤古雅。古人將紫砂壺喻為“珠玉”,清代汪文柏在一首詩中寫道:“人間珠寶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就是對紫砂壺的盛讚。

紫砂壺獨特的藝術造型也是吸引廣大收藏愛好者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宜興地區的紫砂壺造型不拘一格、千變萬化,其造型采用純手工的拍打鑲接技法製作而成,這種成型工藝與世界各地的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堪稱獨一無二。

隨著收藏品市場的不斷升溫和傳統文化的回歸,紫砂壺早已成為了眾多收藏愛好者的寵兒,不僅在國內,就連港台和東南亞一帶,收藏名壺也早已成為時尚,許多人競相高價收購名壺珍藏,名壺身價早已是“一兩紫砂一兩金”。

“這把壺買的時候800元,”王大爺指著一把古香古色的紫砂壺說,“現在你給我8萬我也不賣了,有人都已經給到15萬了。況且這麼多年,我跟它有感情了。”

年屆花甲的王大爺收藏紫砂壺有30多年的曆史,他共有紫砂壺幾百把,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具體數字已經數不清了。談到這把壺的來曆,王大爺不無得意地說:“1989年,我去宜興出差路過一個集貿市場,一個中年男人擺了好多舊貨,其中就它(紫砂壺)把我給吸引住了。問過攤主,中年男子稱是家裏留下的老東西。我把壺翻過來發現壺底有‘供春’兩字,再從砂質、做工方麵查看,認定這是明代著名製壺大師供春的佳作。當時對方開價1000元,我還價800元買了下來。上次有人出價15萬元,我舍不得賣,也不缺那倆錢兒。”

2004年9月,中國工藝美術集團在一次拍賣會上,一把紫砂壺最後拍到65萬元高價。據說這把壺是我國著名工藝美術大師的佳作。

收藏品市場的升溫,廣大藏友的青睞,無疑使得紫砂壺身價倍增。與此同時,各地收藏品市場上魚龍混雜,優劣不分,使得一些剛入門的藏友不知如何下手,甚至傷錢又費力。專家認為,藏友在選擇紫砂壺時應著重掌握“六看”:

看“泥料”

紫砂壺,顧名思義就是用紫砂泥製作的茶壺,其用料無疑是紫砂壺價值的根本所在,一把用純正宜興紫砂泥做出來的壺才具有使用、投資和收藏價值。反之,即使其工藝水平再高,藝術價值再大,也不能稱其為紫砂壺。紫砂壺之所以具有保味功能好,泡茶不失原味,陳茶不餿,暑天越宿不起膩苔,經得起溫度冷熱巨變等特點,根本原因就在於紫砂泥具有其他泥土所沒有的雙重氣孔結構,在目前,也隻有宜興的丁山才能開采出這種紫砂泥。

看“造型”

除了獨特的材料外,紫砂壺之所以能吸引眾多收藏愛好者的目光,就在於其獨特的古樸雅致的造型,很多不喜歡喝茶的朋友也特別喜愛紫砂壺,其原因就在於此。由於紫砂壺皆由手工做成,而且幾乎所有的製壺大師都兼通藝術或是精通中華文化的儒學大師,所以在他們的作品中往往能體現深厚的國學韻味。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壺其造型應該具有深厚的文化氣質,此類壺也往往比單純注重造型奇特的壺更具有收藏意義,由於其易於為國人接受,所以其升值空間也相對較大。

看工藝

工藝價值也是用來衡量紫砂壺的關鍵因素,否則,即使其造型美觀、用料考究,但是隻要其工藝粗糙,其價格也必定大受影響。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工藝是一把紫砂壺價值的靈魂所在。隻有每道工序的精益求精,才能最大程度地體現紫砂壺的神韻。而那些粗製濫造的壺,即便是真品,其粗糙的工藝無疑會讓人胃口大減,更別提花高價購買、收藏了。

看款識

為了豐富紫砂壺的文化內涵,除了極少數光身壺外,許多壺尤其是名家名品都有款識,或詩詞書畫,或名人印章。好的製作加上好的鐫刻,尤其是出自名人之手的鐫刻,能大大提升紫砂壺的藝術性,其收藏價值同樣不言而喻。

看功能

眾所周知,除了收藏升值外,紫砂壺的價值還體現在實用方麵,紫砂壺不僅能最大程度地體現各種茶的特色,而且還有保健作用,這就需要一把製作精良的茶壺必須具備容量適度、高矮得當、口蓋嚴密及出水流暢等特點。相反,如果紫砂壺的實用功能較差,其造型或工藝無疑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瑕疵,其收藏價值也相應下降,畢竟大多數收藏者還是以玩賞為主。

看出身

一直以來,雖然紫砂壺在市場上可謂到處都是,其中也不乏精品,但是也隻有大師級作品能夠保持穩中有升,如在紫砂壺市場低迷的2001年,當紫砂壺價格頻頻下跌時,大師級作品非但沒有下跌,反而大為上升。現代大師的作品一般都是有收藏證書的,所以,如果經濟條件允許,藏友們可以考慮收藏精品、佳品。

張先生是一位儒商,在公司走上正軌後,他就在朋友的引領下進入了如火如荼的收藏品市場。由於張先生喜歡品茶,所以他特別喜歡收藏紫砂壺,幾年下來,也收集了幾十把,不過沒什麼精品。

一次,張先生路過一個郊區村鎮,在路邊發現有一個農村婦女正在賣廢品,收廢品的人正拿著一把髒兮兮的小紫砂壺嚷嚷:“就這麼個破玩意,你白送給我我都嫌麻煩,還想要一塊錢?我不要。”見此情景,張先生趕緊走上前去問道:“請問您這個壺要賣多少錢?我正好喜歡收藏各種茶具,可不可以賣給我。”那位婦女說:“既然你喜歡,那就拿去算了,不要錢。”但張先生還是給了那位婦女10元錢。

回到家後,張先生就把這事忘了。一天,剛好一位精通收藏的朋友來做客,當看到張先生那把小茶壺時,朋友問:“是從哪淘來的這麼好的寶貝?花了多少錢?”原來,這把毫不起眼的小茶壺竟是一位清代製壺大師的作品,如果拿到拍賣會上最少也得10萬元以上!

另外,站在投資的角度,也有的專家認為,與其花高價購買一把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的明清紫砂壺,藏友們倒不如考慮投資價格適中的紫砂壺,比如收藏民國時期的紫砂壺,其價位通常在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即使張大千、齊白石、傅抱石等當代書畫大師手繪的紫砂壺充其量也不過三四萬,值得經濟條件允許的藏友考慮。而且這種收藏投資周期相對較短,投資金額也相對較少,但是其升值較快,而且升值空間也大,適合短期投資者。

提防假貨

現在不少人收集的紫砂壺不是文物,在深圳的一個文物鑒定會上,一位市民帶來了10多件紫砂壺,看起來都很古,很像年代久遠的樣子。文物考古鑒定所所長指著外表很髒的紫砂壺為市民講解了這些紫砂不是古紫砂的道理:“市場上很多髒兮兮的東西要提防,一些製假者故意做出‘髒’來糊弄人,常常是做過火了,做出破綻來。髒是很容易做的。要記住,髒不一定舊,舊不一定髒。”

文房四寶,件件是寶

被稱為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創造。正是因為有了它們,我們的民族文化才得以傳播並發揚光大,從而創造出燦爛輝煌的東方文化並影響整個世界的進步。

“文房”之名最早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專指文人書房。最早將筆、墨、紙、硯稱為“文房四寶”的人是北宋時期的蘇易簡,在他編著的《文房四寶譜》一書中,首次對筆、墨、紙、硯的產生及發展做了詳盡的描述,“文房四寶”由此得名。

時至今日,雖然我們已不再像古人對文房四寶那樣依賴,但其曆史、藝術、文物、經濟等方麵的價值卻與日俱增。收集珍藏文房四寶,也不再是個別文人墨客的行為,全國各地藏友日漸增多,暗暗地形成了一個數量龐大的收藏群體。

隨著收藏隊伍日益壯大,文房四寶的收藏價值也與日俱增。但是,這一類收藏品相對於別的收藏品如青銅器類,收藏、保養難度較大,因此在傳世過程中多有散失,尤其是筆、墨、紙等,留傳到現在的可謂鳳毛麟角,普通藏友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甚至難得一見。但是相對來說,石硯的保存就相對容易,在民間尚有無數珍品,如果條件允許,藏友們不妨到民間走走,興許能淘得一兩件“寶貝”。

小楊是一名國企員工,業餘時間跟石先生學畫。石先生不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喜好收藏,尤其酷愛收藏端硯,幾十年下來,收藏了幾百方硯台,僅上品端硯就有十幾方。在先生的言傳身教和耳濡目染下,小楊對鑒別古硯的年代、坑口和做工已有幾分火候。

不久,小楊所在的單位因為不景氣開始有人下崗。這時候一個朋友勸他說,為什麼不試試搞古董呢?小楊經過深思,決心下海一搏。

深秋時節,正是藏市淡季。無事可做的小楊決定回一趟山東老家,順便淘寶。真是無巧不成書,小楊在一老鄉家中上廁所時,無意中發現一個破舊的箱子後麵有一方毫不起眼的舊硯台,硯盒破破爛爛,硯石也髒汙不堪。經過詢問,主人說這是祖上留下的,你要買就賣給你。小楊用唾沫擦了一下硯石,原來是麻子坑灰紫端硯。隻見硯池上端一片青花托起一隻紅黃層暈的“活眼”,略事雕琢雲紋,酷似一輪紅日正從朦朧翻滾的海浪中冉冉升起,兩隻仙鶴飄然而過,猶如黎明前的海上日出。硯背銘刻“東方未明硯”,落款“墨海僧人”,小楊判斷,這一神奇絕妙的高雅文玩,當屬清代中期之物。主人見小楊看得入神,怕賣漏了,便說最低一千元拿走。小楊獵物心切,最終以1000元將“東方未明硯”收入囊中。

東西買回之後,小楊首先修複了紅木硯盒,又把硯石清洗幹淨。這塊巧用天然石料、構思新奇浪漫的“東方未明硯”,頓顯昔日光彩。古玩行業一向消息靈通,有關“東方未明硯”的信息不脛而走,翌年開春,小楊以五萬元的價格將“東方未明硯”賣給了一位華僑。

提起文房收藏,很多藏友首先想到的就是筆、墨、紙、硯。但是,近幾年來,很多文房輔助用品也就是藏友們常說的“文房清供”也一改往日不受人重視的局麵,備受藏友青睞。在曆次拍賣會上,“文房清供”都表現不俗,其中當屬2005年最為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