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走進收藏世界(1 / 3)

“收藏熱”不斷升溫

如果有人問,到底有多少種收藏品呢?相信即使再資深的收藏家也無法回答。收藏品內容包羅萬象,五花八門,陶瓷、奇石、玉器、銅器、書畫、票據、家具、古今錢幣、竹木牙角、古舊書籍、日用物品……總而言之,隻要你覺得有意思收而藏之的,都可以叫做收藏品,沒有一個特別的定義。

追溯曆史,自有文字記載的商周以來,玩收藏一直是帝王、官宦、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傳統。這種傳統一直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幾乎任何一個有學問,有身份,有地位的文人、官員府第,牆上多多少少會掛上幾幅名人字畫,廳堂上多多少少會擺上一圈紅木桌椅,案幾上多多少少會供上一些陶瓷、玉雕、奇石作為擺設。

在當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有錢加之有閑,導致“收藏熱”在神州大地上不斷升溫。

據統計,中國現有各類收藏協會、收藏品市場近萬家,各類專題和係列的收藏500多項,上千萬收藏愛好者熱衷此道。收藏品市場交易額龐大,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場交易額一年就有十幾億元人民幣,地下交易更是無法統計;全國每年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額約有20多億元人民幣。

2002年10月28日,新的《文物保護法》允許文物收藏單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收藏的文物依法進入市場流通,使得民間收藏更加火暴。在全國各地,不僅各類介紹收藏的書籍、雜誌、報紙訂數一路上揚,網上的收藏類網站點擊率也日見增多,就連中央電視台的《鑒寶》、《藝術品投資》、北京電視台的《天下收藏》、上海東方電視台的《我家有寶》、江蘇電視台的《家有寶物》等專題欄目也成了收藏愛好者不可或缺的必修課。另外,小說《古街》的熱賣,電視劇《古玩蟲》、《五月槐花香》的熱播,也對收藏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從2005年起,我國就掀起奧運題材全民收藏熱。奧運藏品除紀念郵票和紀念幣外,還有奧運會獎牌、火炬、紀念牌、紀念章、宣傳畫、成績冊、指南手冊、服裝、器材、隊旗、會標、吉祥物、門票等。截至2007年底,國內發行的奧運題材紀念品3000多種,奧運紀念品收藏愛好者已超過3億人。

“以前一介紹收藏品,很多顧客掉頭就走,現在不同了,大多數人都感興趣,甚至主動要求了解藏品的收藏價值。”一名從事收藏品工作近10年的銷售人員如是說。

奧運題材的收藏熱,一方麵帶動了其他題材的上升,另一方麵拓寬了收藏概念。奧運題材的全民化在收藏市場上起著樞紐的作用,連接了普通百姓與收藏品,收藏的概念已經被無限拓寬。

一名在銷售現場購買藏品的中年婦女表示,以前覺得收藏是有錢人才能玩的,是高不可攀的,現在沒有這種感覺了。她指著奧運流通幣說:“金銀幣比較貴,買不起或不舍得買的人也可以買這些銅幣或鍍銀幣,也不過幾十元、一百來元,誰都買得起。”

有關收藏專家認為,奧運收藏熱仍處於上升期,因此預計這一波奧運熱帶來的收藏潮,也即“奧運行情”將可能一直推進到2010年亞運會,而最頂峰將是2009年5月到8月。此外,早期奧運藏品升值明顯,成套藏品因為市場持有量小,升值空間較大,因此,以投資為目的的收藏愛好者應考慮藏品的發行量和收藏價值,以實現投資增值的目標。

走進收藏,其樂融融

有人說收藏品是成年人的玩具,也有人說收藏是傻瓜接力棒的遊戲,總有一個比你更“傻”的人買下你的藏品。在尋常人看來,收藏確實是一件難以言喻的事。事實上,收藏家的快樂生活,又豈是外行人所能體會的。收藏的樂趣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保值增值

古往今來,收藏都是利潤極為豐厚的行業,絕大多數的收藏家也同時是精明的投資家。中國古代曾經有這樣的說法:“糧食生意一分利,布匹生意十分利,藥材生意百分利,古玩生意千分利。”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一批收藏品投資者,他們以保值增值為目的,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有的經過幾年的市場運作發了財,有的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即便是隻把收藏當做業餘愛好的收藏者,當看到自己的藏品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價值翻了幾番,也會感到莫大的快樂。現如今,收藏不但是與房地產、股票同樣有高回報率的投資活動,更能給收藏者帶來無窮的樂趣。

增長知識

置身收藏領域,不論你過去是多麼才華橫溢、學識淵博,也會感到知識的匱乏和見識的短淺。在浩如煙海的曆史和日新月異的新科技麵前,無論是誰都會感到力不從心。收藏是一項知識密集型的文化活動,隻有從零學起,不恥下問,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提高,才能有所收獲。一個成功的收藏愛好者,必定是一個不斷學習、與時俱進的人,此所謂“文眼識古董,收藏品自高”也。

陶冶心境

收藏是寓動於靜、寓忙於閑、寓學於樂的一種文化休閑。收藏,是一個寫意而多彩的世界,一旦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你將不再會有莫名的煩惱和無言的悲傷,此種灑脫飄逸,試問又有什麼能可比呢?

愉悅心情

市場上的各種藏品,大多是公開地擺放在收藏者的眼前,其中既有真貨因不為人識而“懷才不遇”者,也有不法之徒刻意偽造或以次充好者,這全靠收藏者的眼力去鑒別。如果能用大大低於藏品價值的價格買進藏品,就算是撿漏。受利益的驅使,當前的收藏領域假貨充斥、魚目混珠,藏品真偽和優劣全憑自己的眼光來判斷,即使是收藏大師也難免有“打盹”的時候。因此,能在汪洋“藏”海中有所發現,不僅是一種本領,更是一種緣分,一種快樂!藏家憑借良好的心態、廣博的鑒賞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來接受挑戰、把握機遇,尋覓那些珍貴的具有文化藝術價值的珍品,一旦成功,欣慰可想而知。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的這句著名詩詞,用來表達收藏者得到珍品時的心情真是再恰當不過。每當得到心儀已久的藏品,那種喜悅的心情對於收藏者來說,真是“樂”莫大焉。一位收藏愛好者曾說過,得到一件好的藏品,可以增壽三個月,真是深得藏友之心。

收藏新手必備的基本功

改革開放以來,收藏品市場日益火暴,各種藏品的投資回報率都很高,使得越來越多的收藏愛好者蜂擁而入,這裏麵隻有極少數行家裏手,大多數都是一些盲從及跟風者。作為一個普通的收藏入門者,不能輕信諸如某某玉器價值多少、某某郵票價值幾何之類的無稽之談。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收藏愛好者要想在收藏過程中有所收獲,首先必須掌握以下必備的基本功:

擁有超前意識

作為一名收藏品投資者,洞察市場潛在熱點的前瞻性眼光最為重要,也就是對未來市場趨勢的把握。

曾先生是四川的一位收藏家,他說:“在20世紀70~80年代,成都的遊泳池古玩交易十分活躍,當時古玩市場上的藏品不僅贗品少,而且價格低,最為重要的是還有很多精品、珍品。當時我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藝術品收藏必將成為一個新的投資熱點,在那時我就購得了大量的名家書畫。”

當時曾先生購買的如潘天壽、齊白石、徐悲鴻的書畫每幅最多也才100多元,而到現在這些書畫早已經高達幾十萬元至幾百萬元了。

由此可見,收藏品投資者獨到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識對於收藏和投資而言非常重要。

收藏從循序漸進開始

收藏品投資具有高風險、高回報、周期長等特點,即便是十分普通的大眾收藏品,也自有它獨特的投資規律。這些規律,收藏愛好者隻有通過親身實踐、努力學習才能掌握。

初涉收藏品投資領域的愛好者,開始時最好以收藏大眾收藏品為宜。如果讓一個毫無收藏知識和投資意識的人一下子拿出幾萬、幾十萬元錢去購藏高檔收藏品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理智的。收藏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1.熱身

先用少量資金購藏一些大眾收藏品,這一時期大約要一年半載,目的是適應一下收藏品市場的途徑與規律。在這一時期,收藏者應盡力掌握收藏方麵的多種知識,多跟有收藏經驗的人接觸,多看實物,多逛古玩市場,多留意收藏方麵的信息,千萬不可心急,以免得不償失。

2.實戰

在進行了初步的熱身之後,收藏者對收藏品市場也有了初步的認識,如果條件允許,這時可相對第一個過程適當多投資一些,可以選擇買一些較有藝術水準的收藏品,如對於收藏品的優劣真偽沒有把握,可請專家把關,在萬無一失的情況下,可購藏一些較有升值潛力的收藏品,比如奧運郵票、小型的紅木家具等。這一時期,應該為自己所關注的藏品建立資料庫,隨時掌握相關的拍賣行情,了解相關的收藏知識,為下一步的收藏打下基礎。

3.確定投資路線

有了初步的實戰經驗,對收藏品市場的走勢有一定的了解之後,才可以考慮大規模地投資,並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比較熟悉的買進賣出的途徑。投資收藏品,最忌博而不專,即使多線投資,也應該有一條主線。隻要擁有了豐富的知識並掌握了市場走勢,獲得回報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謹防受騙

所有收藏入門者都有這樣的想法:花最少的錢,購入最珍貴的藏品,然後賺個盆滿缽滿。現實情況中,以少量的投資獲取較大的回報,並非完全不可能,但必須掌握一定的相關知識,隻有具有了一定的鑒別能力,才能發現偽造收藏品,從而避免上當受騙。

2008年7月24日的《深圳商報》刊發了一篇題為“數百萬元買了一屋子假瓷器”的文章,文章介紹了7月23日在市文博機構主辦的麵向全體市民免費文物鑒定會上,市民姚女士將家人耗資數百萬元購買的幾箱瓷器送至文物鑒定會,經專家鑒定全都是現代仿製品,有仿哥窯的,有仿青花的,有仿彩粉的,沒有一件是真品。

在湖北省首屆珠寶玉器藝術品博覽會上,專家們為300多名市民的一千多件藏品進行了鑒定,發現不少人由於不懂行、不識貨,花大價錢買的、當做寶貝的收藏品,竟是一文不值的假貨。

一位姓黃的先生抱著一個足球大的“玉貔貅”,滿懷希望地詢問專家:“請幫我鑒定一下,看看這個值多少錢?”專家經過鑒定,告訴黃先生:“不值錢,這是塑料做的。”黃先生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這是我花兩萬元錢買的,怎麼會是塑料的?這麼重呢,你抱抱……”

有關專家解釋說,有些不法商販用白色透明塑料冒充玉器,裏麵用水泥等當填充物,專門哄騙不懂玉的人。實際上雖然這些大件重量不輕,但做工粗糙,用手一敲就砰砰響。

像姚女士和黃先生這樣上當受騙的收藏者為數不少。在收藏界人們都明白,品種越稀,假偽越多,因此收藏者一定要多研究,多掌握相關知識,有機會多接觸真品,多用實物鑒別。此外,不要有貪圖便宜買好貨的投資想法,若總是想花很少的錢去買真品,往往買來的隻是一塊破銅爛鐵或一張廢紙,這就得不償失了。

收藏品市場的分類與特點

一般來講,我國的收藏品市場包括地攤交易市場、門店交易市場、郵購交易市場、拍賣交易市場和網絡交易市場,下麵對這幾種市場作一簡單介紹。

地攤交易市場

所謂地攤交易市場,是指有組織地或自發地形成的收藏集市。地攤交易市場大都在固定日期(如周末)進行交易,而平時則冷冷清清。攤販們在地攤交易市場上的流動性非常大,由於這個特點,決定了攤販們普遍比較缺乏建立長期業務關係的態度,買賣雙方之間也許一輩子就打一次交道。

此外,由於流動性大,地攤交易市場上的贗品較多,以仿製品為主,陶瓷、青銅器、玉器、錢幣、竹牙雕刻、文房四寶、書畫等,應有盡有。

門店交易市場

門店交易市場中的收藏品商店通常都有一個固定的經營場所。與地攤交易市場相比,門店交易市場中收藏品商店的贗品數量相對較少。一般來講,收藏品商店的店主往往主要鑽研某一種或某幾種收藏品,而缺乏關於其他種類收藏品的知識,所以,隻要收藏者多加留意,也會“撿”到店主不熟悉的藏品的“漏兒”。

一位收藏品商店的老板主要鑽研古書畫、古瓷器,對其他藏品不太感興趣。有一次,他低價收購了幾件不起眼的鐵佛造像,覺得不值錢,因此吩咐妻子以每件40元~100元的價格出售。有一天,一位收藏宗教藝術品的行家來到該店,發現這些鐵佛造像中竟然有一件是北魏鐵佛。雖然收藏家極力克製內心的喜悅,但精明的老板娘仍然捕捉到收藏家“麵有喜色”。然而,老板娘雖然知道顧客發現了好東西,但不知道是哪件東西。最後,收藏家以較低的價格購買了北魏鐵佛。實際上,當時老板娘即使將價格抬高幾倍甚至幾十倍,收藏家也得掏腰包。

在收藏品市場上,買方總是希望以盡可能低的價格買到收藏品,而收藏品的賣方也總是希望以盡可能高的價格賣出收藏品。由於永遠存在這種矛盾,所以在門店交易市場上買賣雙方“討價還價”的程度非常激烈。如果確實是罕見的真品,賣方常常抱著“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心態,死守價格底線;如果是複製品或仿製品,隻要成交價略高於收購價即可出手。問題是,許多買家對收藏品的真假沒有足夠的信心,出於既不與“真偽暫時不明”的藏品失之交臂,又盡量降低風險的考慮,在需要做出購買決策的時候,會盡可能地往下壓價。這樣一來,便會產生漫長的討價還價過程。這種交易環節,無疑會增加交易成本。

門店交易市場的另一個特點是道德風險大。在門店交易市場上,如果賣方能將關於收藏品的信息和盤托出,當然會提高自己的聲譽,有利於和買方建立長期穩定的業務關係。如果買方希望購買複製品或仿製品的情況下,這種行為不會給賣方帶來什麼損失。但是,如果買方希望購買的收藏品確實是真品,賣方選擇“誠信”還是選擇“欺騙”,在很大程度上就隻能取決於賣方的道德水平了。

郵購交易市場

郵購交易市場是典型的無店鋪銷售,買賣雙方不直接見麵,而是由媒體傳遞信息,通過郵政網絡傳遞商品。郵購交易市場一般采取在收藏類報刊、雜誌上發布廣告或者自辦發行收藏品郵購目錄的方法,向收藏者傳遞信息。

由於購買者無法麵對實物鑒定藏品的品質,同時並非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因此在郵購交易市場上常常會發生詐騙事件,如彙了款卻收不到收藏品,收到的藏品與信息上描述的大相徑庭,等等。

倪先生是江蘇人,有一次給北京某郵票社彙款300多元,郵購一套郵票。兩個月過去了,倪先生沒有收到郵票,因此打電話詢問。郵票社的聯係人答複他“查一下”。二十天過去了,倪先生仍然沒有收到,又打電話聯係。這次郵票社的聯係人說:“款已收到,郵票很快就會寄出去。”又在煎熬中等了一個月,倪先生仍然沒見到郵票的影子,這次打去電話,接電話者告訴他:“該郵票社已經搬走了。”

由於無法鑒定現貨,買賣雙方不見麵,因此郵購交易的方法極易產生風險,這一點必須引起廣大收藏品投資者的高度重視。

拍賣交易市場

拍賣是財產權利轉讓的最古老方式之一。有學者認為,自從人類有了剩餘產品,就有了拍賣方式。此種說法雖不能被有效地證明,但極有可能。拍賣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買賣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第三條明確規定:拍賣是指以公開競價的形式,將特定物品或者財產權利轉讓給最高應價者的買賣方式。這種形式有利於充分調動買方購物積極性,更能適應當今世界上以買方市場為主的市場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