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金銀器工藝(1)(2 / 2)

在漢代墓葬中出土的金銀器,無論是數量,還是品種,抑或是製作工藝,都遠遠超過了先秦時代。總體上說,金銀器中最為常見的仍是飾品,金銀器皿不多,金質容器更少見,可能因為這個時期鎏金的做法盛行,遂以鎏金器充代之故。迄今考古發掘中所見漢代金銀器皿,大多為銀製,銀質的碗、盤、壺、匜盒等,在各地均有發現。一般器形較簡潔,多為素麵。

漢代金銀製品,除繼續用包、鑲、鍍、錯等方法用於裝飾銅器和鐵器外,還將金銀製成金箔或泥屑,用於漆器和絲織物上,以增強富麗感,最為重要的是,漢代金細工藝本身逐漸發展成熟,最終脫離青銅工藝的傳統技術,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漢代金鈿工藝的成熟,使金銀的形製,紋飾以及色彩更加精巧玲瓏,富麗多姿,並為以後金銀器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

漢代金銀器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南、廣西、廣東、陝西、甘肅、吉林、內蒙古、新疆、雲南等地均有發現。除大量金銀飾品外,主要還有車馬器、帶鉤、器皿、金印和金銀醫針等,涉及麵較為廣泛。在吉林省通榆的北方鮮卑族墓葬、西北新疆烏孫墓葬、車師國故地、焉耆古城等遺址,以及雲南晉寧石寨山滇族墓地也發現了金銀器,大多為金銀飾品,如牌飾、金花、首飾、帶扣等,具有較濃厚的民族色彩。

四、魏晉南北朝金銀器:獨具異域風采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朝代更替頻繁,各民族在長期共存的生活中,逐漸相互融合,對外交流進一步擴大,加之佛教及其藝術的傳播,使這個時期的文化藝術空前發展。這些在金銀器的形製紋樣發展中,都曾打上了明顯的烙印。

這個時期的金銀器數量較多。金銀器的社會功能進一步擴大,製作技術更加嫻熟,器形、圖案也不斷創新。較為常見的金銀器仍為飾品。在這個時期的墓葬中,常可以看到民族間相互影響和融合的跡象。遼寧北票馮素弗墓中出土了範陽公章龜紐金印、金冠飾、人物紋山形金飾,鏤空山形金飾片等,這些金銀器既有漢族傳統文化的特色,又有北方遊牧民族的風格特點。

這個時期的金銀器皿仍不多見,且所見大都帶有外來色彩。如山西大同小站村封和突墓中出土的鎏金銀盤,銀高足杯和銀耳杯等,除耳杯外,鎏金銀盤和銀高足杯均為波斯薩珊朝製品。江蘇鎮江東晉墓出土一件金佛像牌,呈長方形,正麵線刻有裸體全身佛像,頭頂靈光,麵帶稚氣,應為釋迦出土童像。這種用於佛教奉獻的金銀製品在唐宋以後極為常見。

五、唐代金銀器:絢麗多彩

唐代,金銀器製作有了重大發展。金光閃閃,銀光熠熠的金銀器,又成了顯示唐王朝富麗堂皇、燦爛奪目的標誌之一。也凸顯唐文化藝術的雄健、華美和自然秀穎。可以說中國古代金銀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後興盛起來的,而金銀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後興盛起來的,而金銀器皿又代表了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唐代金銀器從器物種類來說,可以分為食器、飲器、容器、藥具、日用雜器、裝飾品及宗教用器。唐代金銀器紋樣豐富多彩,這些紋飾與器形一樣,具有強烈的時代特點和風格,透過它們,我們確實可以感到唐代現實生活的五彩繽紛,文化藝術的欣欣向榮。

唐代金銀器的工藝技術也極其複雜、精細。當時已廣泛使用了錘擊、澆鑄、焊接、切削、拋光、鉚、鍍、鏨刻、鏤空等工藝。

唐時曆時近300年,金銀器也經曆了不同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