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日常生活篇 工薪族麵對的幾件大事(5)(2 / 3)

這就是老洪“錢生錢”的故事。

晚年生活的保護傘

報紙上登出了這樣一則令人心酸的報道:一個拾荒老太太,每日食不果腹,過著形同乞丐般的生活,在悲慘中結束了生命。在人們整理其遺物時卻驚訝地發現,這樣一位窮老太太竟然有一張六萬元的存折。

這則新聞說明了一個問題,有一部分老年人知道要在經濟上有一定的積累。但是卻不知道到底怎麼樣去安排和處理自己的財產。就像新聞中的這位老太太的這筆錢可能要留給自己生病的時候用,或者當自己連拾荒的能力都沒有的時候靠這筆錢養老,卻不知道平時的生活卻基本上毀了自己的晚年。這就說明了這位老人隻知道要理財和積蓄,卻不知道如何理財。

家庭的生命周期處於衰老期,情況屬於支出大於收入,所以風險承受能力較低。老年人已退休或者即將退休,他們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工作,理論上應該獲得了充足的養老金及醫療準備金。但實際情況不容樂觀,所以老年人的理財也很重要,老年人理財與中青年比起來有一個最主要的特點,那就是資金安全性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時間的因素,沒有從頭再來的機會。

目前,老年人理財大多采取銀行儲蓄。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考慮更多的理財方式,但是相對而言,老年人的抗風險能力較差,安全應該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為養老金或醫療金一旦有問題發生,則會對家庭產生重大影響。

這裏對於老年人的理財方式不做具體的分析,而主要講一講被老年人所忽視的理財方式。一部分原因是保險公司針對老年人的險種少一些。更主要是老年人認識不足,大多數人認為老年人買保險費率相對較高,不劃算。

從老年人保險的功用來看:

第一,資產管理及合理分配,保證在每一年都有合理的錢使用,不是最多,而是合理。曾經有人做過一個調查,60歲退休,假設正好再活20年,給出兩個養老方案選擇,除此之外不能獲得任何生活來源。第一個方案,每月用3000元,一共給足20年,共72萬元。第二種方案,每月4000元,給足16年,共76.8萬元,雖然第二種方案多給了4.8萬元,但最後四年沒費用,沒有一個人選擇第二套方案,即便再多給14.4萬元,隻是最後一年沒費用,人們也不願意選擇第二種方案。足見老年理財,資產管理及合理分配比收益來得更重要。

第二,把普通醫療及大病的費用與養老金做區分,看似要付出較大的代價來應付醫療,其實不然,可以避免因為疾病占用養老費用。現實生活中,影響養老品質往往不是生活費用,而是醫療費用,當我們有一個詳盡的規劃,生活品質會大大提高。

第三,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資產,想傳承給下一代,保險也不失為一種好方式。以上功能,通過其他渠道很難做到。走出老年保險理財的誤區,保險隻是一種幫我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如果用好這種工具,我們的生活會更美好。

如何做退休規劃

越早開始越輕鬆

如果你現在的收入並不高,但是每月能把很少的一部分收入做定期定額的投資,日積月累,這份投資的增長率則會隨著資產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專家建議我們一個人最晚應該從40歲開始,以還有20年的工作收入儲蓄來準備60歲退休後20年的生活。否則即使你的每月投資已經做最佳運用,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夠讓退休基金積累到足夠供你晚年享受舒適悠閑的生活。

經過專家研究,定期存款利率扣掉通貨膨脹率後,隻能提供2%~3%的實質收益,若用定期存款累積退休金,無論在什麼年齡開始準備,都要留下一半以上的收入為退休做準備,你就必須大幅度地降低工作期間的生活水平。

如果采取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的方式,投資報酬率可達到12%,以平均儲蓄率20%~30%計算,大體可以滿足晚年生活需求。進行退休規劃時,當然也不應該假設退休金報酬率能達到20%以上的超級報酬率,這會過高估計投資回報率,使得自己認為每期的投資額可以很低,從而不易達到退休金的累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