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紐約時報》的金融作家如此總結當前房地產市場以及整體經濟的狀態:

房地產,一貫引領經濟走出衰退的引擎,這一次卻一反常態,似乎越來越可能成為經濟的絆腳石。房地產市場從本世紀初盛大的綻放已然轉入壯觀的潰敗,而其影響將可能會持續數年才得以消退。

我們如何陷入如此尷尬的境地,以及華盛頓當前的作為是否會讓事情轉好或變壞,這些,便是本書闡述的主題。

多數書籍的再版都是對第1版的零星修正,本書則不然。有鑒於第1版中的分析、推論異常精準,這一次的再版主要便是更新經濟態勢,引入自首版以來獲取的新實證,並分析兩黨政客頒布的混淆視聽的新政策。或許,相對於“修訂版”而言,將此版叫做“加強版”更為合適。

任何災難——經濟領域的或其他方麵的,餘波中不可避免的互相譴責、推諉已經滋生出許多政治性的修辭和政治性的導向宣傳,其中許多反反複複見諸媒體,並有一部分現身學術界。因此,要想穿越政治迷霧,理解究竟是什麼將我們帶到了何處,關鍵在於將事實與辭藻剝離。否則,我們的研究工作將難免成為無益的延伸,甚至是重複。

這個問題究竟有多複雜?房地產繁榮與衰退的經濟學原理簡單而直白。但它的政治學原理卻充斥著許許多多誤導性的修辭,不過這些完全能夠借助事實逐個擊破——我們剖析的事實越多,我們能夠清除掉的浮華辭藻也越多,猶如日出掃除陰霾。有時,我們會被深入辨析後看到的事實所震驚,但是,至少,我們不再被政治蠱惑所困擾。

偉大的大法官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一語擊破那些為懈於思考而做出的種種借口,他指出,“要思考事物的本質而不是浮於其上的修辭。”本書將直擊事實,致力於切斷包括在其外的虛妄辭藻。

托馬斯·索維爾胡佛研究院斯坦福大學

驚駭的標題、更驚駭的統計數據演繹著這場數十年罕見,當然也是大多數美國人在有生之年所未見的金融危機的故事。不僅如此,這還是一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大西洋兩岸無數的金融機構,因為所購入的基於美國房地產的證券價值被嚴重侵蝕甚至人間蒸發,或僅僅是僥幸得到政府的資金援助而幸存。

這場金融災難源自於政治修辭的泛濫,卻同時滋生了方方麵麵的相互責難和推諉。究竟誰是真正的責任人?究竟是什麼引發了災難?

在這場災難中,並不存在明確觸發災難的任何標誌性的信號或是戲劇性的事件,一如刺殺費迪南大公的係列事件導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或是政治特工在水門飯店的當場被捕導致尼克鬆總統的辭職等。許多人,在許多地方,曆經多年一係列值得商榷的決策,累積起導致房地產市場轟然倒塌的壓力,而金融機構,則由於投資基於房價的各類證券繼而倒塌,猶如多米諾骨牌一般。

本書以揭開這場金融災難的神秘麵紗為己任。也力圖去辨認各種應對災難的作為究竟是雪中送炭,還是落井下石。

就像我的其他著作一樣,本書的出版仍然離不開我的兩位得力研究助手的傾心工作,她們是劉娜(Na Liu)和伊麗莎白·科斯塔(Elizabeth Costa)。除了在浩如煙海的各類資訊中深挖出有價值的研究資料外,科斯塔女士還肩負著本書的編輯及資料核查工作,而劉娜女士則不勝其煩地幫我將那些古老的WordPerfect 5.1版本的文字處理文件轉換成了更加複雜的Quark 文件,便於本書的直接打印。十分感謝兩位的幫助!同時,感謝胡佛研究院,沒有它的慷慨支持和協助,我們的一切研究都將無從談起。當然,也要感謝卡圖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員傑拉德P.奧德裏斯科爾(Gerald P.O’riscoll)教授,他對於本書草稿的指正,為我,最終也為讀者澄清了許多困惑。與來自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學者彼得J.沃利森(Peter J.Wallison)、亞曆克斯J.波洛克(Alex J.Pollock)的交流,以及與來自紐約大學的勞倫斯J.懷特(Lawrence J.White)教授的溝通,也為我澄清了諸多有關證券評級機構,以及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於證券評級機構的管理法規的曆史謎團,而胡佛研究院的彼得·史威澤(Peter Schweizer)則為我掃清了許多聯邦法規的困擾。本書中的任何錯誤僅與本人有關,也僅由本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