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國際石油大戰,開打!
一場石油大戰悄然開打。
2014年11月28日,以沙特阿拉伯為主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決定不減產,迎戰美國頁岩氣。石油輸出國組織不減產的消息一宣布,當天布蘭特原油油價立刻跌破一桶70美元的“國際設定理想共識價格”,油價創下2009年以來的最低點,等於接近當年因金融海嘯世界經濟窒息製造業停擺的市場價格。
這場石油大戰的特色是阿拉伯最親美的國家沙特阿拉伯領銜其他沙漠國,對美國生產頁岩氣最大的報複。阿拉伯酋長們投下的賭注表麵上看似一場穩贏的戰爭,但若計算其國力及社會成本,美國未必受到懲罰。反而美國的敵人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尼日利亞等窮困的石油出口國,將麵臨經濟重挫,甚至進而引起另一波俄羅斯新擴張行動、南美革命暴動,以及非洲極端主義的擴散。
阿拉伯酋長們的算盤如下:在沙特阿拉伯等石油國開采原油的成本,一桶隻要2至10美元,而美國依2012年頁岩油每桶生產的成本至少70至75美元。美國有線電視網11月底財經節目計算,美國頁岩油成本一桶70美元,彭博社(Bloomberg)計算約75美元。因此簡單的算術,沙漠酋長們隻要把石油價格壓至60美元以下,等同對美國頁岩油公司“割喉”。
美國必須回頭和其長期的盟友OPEC坐下來好好談判。
OPEC的傷心不是沒有道理。當1971年美國發生美元危機時,是OPEC同意油價以美元計算,使美元在片麵毀棄《布雷頓森林協議》後,且沒有足夠黃金儲備時,仍保住了世界貨幣地位。美國不隻因此沒有發生如1925年的英鎊危機,還穩住了美國在長期貿易逆差下,仍穩居世界貨幣經濟霸權的地位長達近43年。至今,全球央行外彙存底仍以美元為主。
但自從2009年美國以新技術成功開采頁岩油氣之後,OPEC感覺自己形同美國的棄婦。在ISIS斬首美國人質之前,美國麵對伊拉克亂局,甚至有專家指出:“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石油。從此中東,是中國人的事,不是美國人的事。”
過去OPEC每天約可生產3000萬桶原油,2009年前,美國則自己生產約600萬桶。但頁岩油開采後,美國原油日產量增加300萬桶,等於日產900萬桶,不止不再依賴中東石油,甚至可以變成石油輸出國。如果再計算石油另一個替代品天然氣,美國頁岩油之外頁岩氣的開采更已使國際天然氣價格創下十年最低紀錄,跌破每百萬英熱單位(MMBtu)2美元。
OPEC維也納會議等於是一場傷心的怨婦,對始亂終棄的美國,展開一連串有計劃、怨懟的報複抵製會議:酋長們要逼美國頁岩油公司或倒閉或攤牌妥協。
這種局麵很像兩個商家,以低價格打殊死戰,看誰撐得住,撐得久,誰先倒。
當然酋長們若隻看直接生產成本,2美元比70美元,可以想象美國頁岩油公司很快將豎白旗,股價先跌,然後無以為繼,最終逼美國坐上談判桌與OPEC12個國家,共同協商一個“全球共識”的油生產量及油價。
美國媒體路透社因此以一篇題為“伊納米(沙國石油部長)對美國頁岩油宣戰”為題,報導11月底的維也納會議,以及一場低油價背後的國際戰爭。
但是美國《市場觀察》(Market Watch)撰稿者穆蘭尼(Tim Mullaney)則警告沙國,這場石油戰他們少計算了沙漠國家的社會成本,按照他的計算若計入社會成本,沙國的石油生產成本實際為一桶100美元,不是2美元。卡塔爾更高,120美元,不是10美元。
穆蘭尼先向勇敢的酋長們致敬,因為他們終於敢向美國Say NO。但是他提醒沙國領袖,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爾等國所以能免於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及ISIS的力量,依靠的是原油賺來的外彙,實時驚人的“散財”,才能免於國內的革命以及極端主義的擴散與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