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組織優化的路徑選擇(3 / 3)

本書重點調研了章丘市秀惠鎮大蔥和刁鎮“綠祥”韭菜的生產、營銷情況。在此,以這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農產品為例,說明章丘市農產品營銷渠道組織優化問題。

(1)大蔥。章丘市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大蔥之鄉”。章丘大蔥棵大白長、脆嫩味美、營養豐富、殺菌去疾,是蔥類中的珍品,名揚中外。早在明嘉靖九年(1530),章丘大蔥就被明世宗禦封為“蔥中之王”而成為曆代貢品。

經過多年試驗,已經開發出了更為優秀的品種。章丘市秀惠鎮蔬菜研究所所長劉誌剛介紹:傳統章丘大蔥有兩個品種,一個是“大梧桐”,一個是“氣煞風”。“大梧桐”的特點是白、高、細,“氣煞風”的特點是白、短、粗。但是,經過我們科研人員的研究,經過找變異株來連續地提純複壯,搞出來一種很穩定的變異品種,把“氣煞風”和“大梧桐”的優點都集中在一塊,這就是“章丘大蔥”。

過去,章丘大蔥生產和經營主要以農戶為主體,但是,產生了一係列的問題,影響了章丘大蔥的品牌和長遠發展,主要是兩個方麵,一是農戶生產行為不規範,產業化規模低,生產大蔥數量少,質量差,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二是大蔥營銷滯後,缺乏有效的整合營銷手段,品牌宣傳力度不夠,營銷渠道單一,主要是農戶運銷,增大了章丘大蔥的銷售。經過思考和摸索,目前,章丘大蔥主要通過行業協會進行銷售。1997年5月,章丘市成立了章丘大蔥產業協會,其主管單位是章丘市蔬菜局,其主要業務包括從事大蔥科研開發、良種繁育、生產加工、市場中介、產品經銷等方麵,其實質是加工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和農戶發起並自願聯合組成的民辦市級行業社團組織。章丘大蔥產業協會已發展成為一個結構完整、功能完善的組織,也是章丘蔥區目前規模最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協會現有集體和個人會員1000多戶,會員遍及章丘10萬畝蔥區的所有鄉鎮、村居。協會集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專業市場為一體,年產銷章丘大蔥係列產品上億斤。

在協會的引導倡導下,章丘大蔥產業已經初步走上了品牌經營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國家工商總局對協會科學有序管理使用“章丘大蔥”原產地證明商標的探索給予了高度讚許。發展至今,協會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已成為帶動章丘大蔥10萬畝產區的專業合作組織,有效地將農民組織起來,打造了具有競爭力的章丘大蔥新品牌。

(2)章丘刁鎮“綠祥”韭菜。韭菜是章丘市刁鎮蔬菜發展的重頭項目,但是,原來大多都是傳統品種,散戶自己種植,效益低。1995年起,章丘市刁鎮農民對韭菜實施無公害栽培,建起了無公害韭菜示範園,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提高了韭菜的品質。

刁鎮地處章丘北部,引黃幹溝貫穿東西,地下水源充足,地理環境優越,是山東省綜合實力百強鄉鎮,也是曆史上有名的儒商重鎮和蔬菜之鄉。1991年張官蔬菜批發市場建成之後,蔬菜生產更是得到了長足發展。1999年底,建設刁鎮“綠祥”無公害韭菜標準化生產示範園。示範園區以柴家為中心,種植戶達1000餘戶。至2007年,基地麵積擴大到2萬畝,韭菜種植戶擴大到3000戶。

在示範園的促進和幫助下,2005年由市、鎮、村、戶四級聯合投資100萬元,建成高標準韭菜大棚防蟲網500個,麵積500畝,並安裝韭菜專用自控頻振殺蟲燈142盞。這樣既可以有效消滅韭蛆(韭菜主要害蟲),又可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刁鎮政府也成立了“綠祥”韭菜協會,以規範、引導改種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其組織和運作同上述大蔥協會類似,在此不予贅述。經過多年運營,“綠祥”牌無公害韭菜的輻射範圍已涵蓋全國20多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該鎮投資900餘萬元在張官村建起了占地200畝的大型蔬菜批發市場,與全國各大蔬菜專業批發市場聯網,進行信息交流。目前,該市場日交易額達2.5億元,已經發展成為周邊地區最大的蔬菜集散地,該鎮還引進了農產品農藥殘毒檢測設備,成立了蔬菜營銷公司,在全國各大批發市場建立了30多個銷售網點。

由以上論述可知,章丘市農產品營銷渠道組織主體主要以行業協會的方式,促進農產品銷售。行業協會既能有效開展營銷活動,建設營銷渠道網絡,擴大銷售規模,又能規範農戶種植農產品行為,形成產業規模,有效保障農產品生產的數量和質量。

本章小結

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組織優化就是為了實現提高農產品營銷渠道的交易效率的目標,將原本獨立存在、互不聯係的營銷渠道主體組建成一個整體結構合理、營銷功能強大的農產品營銷渠道組織的過程。本章首先分析了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組織現狀,即渠道組織主體發育程度低,社會交易成本偏高,目前主要主體有農戶、農產品經紀人、農產品運銷戶、農產品經銷商、農民合作組織、農業公司、農產品行業協會。其次,基於交易成本等理論分析,認為農民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中間組織是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組織主體。因此,農產品營銷渠道組織主體優化的措施應是建設和完善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並使二者均衡發展。本章最後討論了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組織創新問題,重點論述綜合商社、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形式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