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可持續發展戰略(1 / 3)

二戰以後,高新技術使世界經濟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期,同時,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工業汙染物的排放也成倍增長,許多自然資源出現枯竭、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環境汙染非常嚴重、社會矛盾日益突出,人們逐漸開始檢討傳統的發展觀,並探索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希望構建經濟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和社會全麵進步的和諧社會。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公布了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主題報告,在報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關於環境與發展的裏約宣言”,製定了全球《21世紀議程》。此後,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地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戰略的一項選擇,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深刻地認識到:“我們需要一個新的發展途徑,一個能持續人類進步的途徑”。正是在這種國際背景下,我國政府及時製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作為指導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綱領性文件。

我國《21世紀議程》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應用到我國國情,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層次:首先,可持續發展突出強調的是發展,對於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尤為重要,隻有發展才能更好地解決貧困、才能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科學技術和精神力量。其次,可持續發展把美化環境、保護生態、建立和諧社會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注重產值增長又注重質量提升,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尤其應該關注環境對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撐力和持久性,這也是可持續發展區別於傳統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最後,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求人們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人類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紡織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根據全球發展的《21世紀議程》和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綱領,本書認為,我國紡織產業發展應該本著全局的、長遠的、基礎的產業發展原則,在維護並提高環境和生態對紡織產業經濟增長的基礎支撐力的前提下,合理高效地利用資源並提高資源的可再生能力和服務紡織產業的能力,追求創新,不斷增強紡織產業滿足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的能力,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的協調進步與共同發展,這就是我國紡織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內涵。

我國紡織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對於我國全麵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因為,首先,紡織產業一直是我國重要的民族支柱產業之一,紡織產業在滿足城鄉居民衣著消費的同時對於美化人們的生活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紡織品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紡織產業對相關產業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紡織產業甚至還是一些沿海鄉鎮的地方經濟命脈,因此,紡織產業的興旺發達對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紡織產業是一個資源依存性較高的產業,不僅傳統的天然紡織原材料對環境、生態的依賴性很高,而且一些新興的天然纖維原材料,如大豆纖維、玉米纖維也離不開土地資源,此外,紡織化纖原料的獲取還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資源,紡織品的生產過程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和水電資源,因此,如果紡織產業不能對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並采取高效節能的生產方式,必將會帶來資源浪費、環境汙染、生態失衡等一係列問題,反過來又會影響紡織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紡織產業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保持與資源、環境、生態的協調發展尤為重要;最後,紡織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紡織科技的不斷進步,紡織品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的不斷提高,有利於我國紡織產業不斷擴大出口市場、增加外彙收入、提升我國紡織產業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形象,更為重要的是,高科技綠色紡織品會大大提高我國紡織品通過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綠色壁壘限製的幾率,緩解我國紡織產業的國際貿易摩擦壓力等,促進我國國際貿易事業的發展。

二、紡織產業可持續發展現狀與發展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