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總前言(1)(1 / 2)

中國區域經濟研究的熱潮是伴隨著改革開放而興起的。計劃經濟時代,區域產業結構、產業分工格局都無條件地服從國民經濟的宏觀構造,區域經濟發展缺乏動力和活力,區域經濟學也就得不到相應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地方政府開始具有自己的經濟利益,同時也承擔起發展當地經濟的責任。采取何種發展戰略、何種發展模式,如何與國家以及其他地區協調,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另外,改革開放在給地區經濟注入嶄新活力的同時,區域間經濟發展的差距迅速地擴大了,而且差距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然呈現出繼續擴大的趨勢。因此,認真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科學闡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一係列問題,指導區域經濟發展與宏觀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是一個既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又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的大課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就一直十分重視區域經濟發展以及區域經濟與宏觀經濟協調發展問題。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六五”計劃第一次將“地區經濟發展計劃”專門列出,提出了各類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向;“七五”計劃進一步提出“要正確處理東部沿海、中部、西部三個經濟地帶的關係”;“八五”計劃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布局和政策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要“正確處理發揮地區優勢與全國統籌規劃、沿海與內地、經濟發達地區與較不發達地區之間的關係,促進地區經濟朝著合理分工、各展其長、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方向前進”;《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十分明確地把“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作為今後15年工作的重要指導方針之一,並把這歸結到“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方麵”的高度,要求全黨重視。進入21世紀,“十五”計劃則把“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和“實施城鎮化戰略,促進城鄉共同進步”擺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黨的“十四大”和“十五大”報告中都提出要充分發揮各地優勢,加快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全國經濟布局合理化和協調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強調“要加強東、中、西部經濟交流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形成若幹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和經濟帶”,“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之後,黨和國家又做出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決策。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的思想。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積極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強調“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是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做出的整體戰略部署。”

上述各個階段的戰略部署都是針對各個時期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做出的。與此相對應,產生了一輪又一輪區域經濟發展的高潮,對區域經濟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也逐步深化和具體化,湧現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理論和思路。

本叢書圍繞著區域經濟理論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有關問題展開論述。

《區域經濟理論》在參閱了大量的有關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經濟地理學、產業經濟學、生產力布局學、規劃學等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進行了較為全麵、準確的總結和分類。全書分為十個部分:

第一章主要是對區域、區域經濟與區域經濟理論內涵的界定。

第二章是區位理論,包括杜能的農業區位論、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克裏斯泰勒的中心地理理論、廖什的市場區位理論、佩蘭德的區位理論、胡佛的區位理論等。

第三章是區域經濟增長理論,包括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式、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式、劍橋經濟增長模式、新增長模式等。

第四章是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包括大推進理論,經濟不平衡發展理論,梯度理論,中心轉移理論,反梯度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增長極理論,循環累積因果理論,繆爾達爾的回流效應理論,地區經濟發展示範效應機製,臨界最小努力命題理論,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貧困惡性循環理論,輸出基礎論,進口替代論,自產自銷論,特區經濟理論,經濟區劃理論,均衡投資區位論,非均衡投資區位論和協調投資區位論,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經濟發展的輻射理論,區域發展階段論,倒U字理論,趨同化理論,地區差異理論,區域創新係統理論,均衡發展戰略,協調—傾斜發展戰略,統籌區域發展,內向型、外向型和雙向型發展戰略模式,資源轉換型、市場導向型、技術導向型發展戰略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