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攻占澳大利亞(2 / 3)

因此澳大利亞對日本的助力的確是很多,尤其是和中南半島等地區不同,那些地方隻是原材料的出產地而已,可算是澳大利亞卻是完全的不同,因為在澳大利亞這裏有著他自己十分全麵的工業設施

早在二戰爆發前,澳大利亞自己就能夠自行設計和建造近萬噸的重型巡洋艦了由此可見澳大利亞的工業實力如何,因此在澳大利亞開掘的資源隻需要在本地提煉就行了,完全不需要像其他地區一樣,必須將資源送回到日本本土才行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澳大利亞本土的日軍裝備十分的優良

事實上日本人能夠用這麼短的時間,設計並且批量成產專門應對vx毒氣的防護衣,也是因為澳大利亞自身有著相當的工業實力…

可惜,裝備不等同於戰鬥力,所以在損失了相當部分的老兵後,雖然這些兵們的武器明顯要比其他地區的士兵強上許多,達爾文和布裏斯班等城市還是很快就淪陷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隨意雖然城市戰是一種比登陸戰加適合守防的作戰方式,日軍也沒能在城市地區堅持多久

城市是戰爭的舞台,第二次大戰中,歐洲戰場有40%的戰爭發生在城市和大的居民區;二戰後美海軍進行的250多次對外軍事幹涉中有90%涉及到了城市;車臣戰爭中,俄軍90%的傷亡發生在攻打車臣首府格羅茲尼市區的作戰中當今全球城市化趨勢加快,目前61億總人口中,有29億人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城市人口將達49億城市的安危得失將成為戰爭勝敗的重要標誌未來的軍事行動將多地集中在城市,城市地區將成為21世紀的主戰場

戰場環境異常複雜,利“守”不利“攻”,城市作戰中,防守一方可以利用高大的建築物和四通八達的地下工程設施構築堅固的堡壘;可在市區內大量設置地雷和各種障礙物;可以居高臨下,以點控麵,進行觀察和狙擊;可以利用樓房、街區,組織交叉火力而對進攻一方來說,常常需要攻堅奪點、短兵巷戰,加之地形、敵情不明,易遭敵伏擊和冷槍射擊1980年代以來的幾場城市作戰,進攻方都付出了沉痛的代價比如1994戰鬥隊形易被分割利“小”不利“大”…,

軍隊現有的技術裝備主要是針對一般地形作戰設計的在一般地形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優勢的軍事技術,在城市作戰中將大大削弱城市作戰麵臨的是不規則的、複雜的作戰環境大範圍偵察定位係統、空中火力、遠距離火力,在有防護、偽裝和隱匿的城區,其看得遠、打得準的優勢很難發揮例如,1993年10月,進人摩加迪沙市區的美軍雖然擁有絕對的技術優勢,但麵對艾迪德民兵武裝的襲擊也隻能進行“步槍對步槍”的作戰,其高技術裝備幾乎無用武之地經過一夜激戰美軍丟下了18具屍體狼狽撤退這起事件直接導致了美國政府決定從索馬裏撤軍

當然和美國人在索馬裏地區的損失相比,索馬裏人的損失顯然要加龐大…

幾乎美國人每丟下一具屍體,索馬裏人都婿就要丟下十倍甚至百倍的屍體才行

然而由於日本人自身的問題,國防軍卻是在沒有付出多少代價的情況下就占領了澳大利亞…

在占領了達爾文和布裏斯班等地區後,國防軍並沒有做太多的遲疑,因為這個時候在夏威夷的日軍能夠快要抵擋不住美軍了,所他們必須要要盡快的占領整個澳大利亞,以求在美國人抵達前造成既成事實

於是在攻下了哦三座城市後,剩下的部隊也在繼續向其他的區域擴張著同一時間,國防軍也從登陸部隊當中分出了一些來,向著澳大利亞的其他一些守備並不是很嚴的港口發起登陸戰

對於國防軍來說,這些地方距離像悉尼和墨爾本等一類的重要城市實在是太遠了,所以國防軍也就沒有將他們列入目標

不過現在…

既然原有的目標達成了,那麼在達成現在的目標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

登陸戰是海上戰爭的一種樣式,是指海軍艦艇部隊協同陸軍部隊,在空軍的支援下,進攻敵人沿海地區的海上戰役登陸戰役目的是為了奪取登陸場,奪取島嶼和海峽區域登陸戰是一種複雜的海軍戰役,有眾多海軍艦艇參加

不過現在既然目標隻是一些薄弱的目標,到也不需要如此…

在將原有的登陸部隊分成數十份後,大批的部隊開始分別對一些沿海的港口和城鎮發起登陸作戰

而另一批抵達布裏斯班的部隊,則是開始向悉尼推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