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貨幣信貸與金融市場(9)(1 / 3)

第二,資金供求狀況分析。按照可貸資金理論,居民的儲蓄和銀行創造的信貸共同構成資金的供給,總投資和金融投資者持有的投機性貨幣共同構成資金的需求。從供給看,2003年6月末,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為9.8萬億元,上半年累計增加1.1萬億元,同比增長19.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金融機構貸款增長率則達到22.9%。1-6月份新增貸款1.9萬億元,已經達到去年全年的水平。也就是說新增資金的供給共約3萬億元。從需求看,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348億元,同比增長31.1%,比去年同期加快9.6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投資15073億元,增長32.8%集體經濟投資2259億元,增長37.8%;個體經濟投資2016億元,增長14.1%。上半年,國內非金融企業部門股票、國債和企業債這三種方式新增融入資金總計為:0.23萬億元,這相當於金融投資者持有的投機性貨幣。也就是說,新增資金的需求約2.16萬億元。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資本相對於勞動而言是一種稀缺資源,但從上半年情況看,資金的供給明顯大於需求,並且這種格局短期難以打破。

第三,經濟政策分析。我國自1998年開始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以來,用長期建設國債資金安排的國債項目總投資規模已達6600億元,國債餘額占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10%上升到2002年的18.3%,平均每年增加兩個百分點左右,積極財政政策對國民經濟主要依靠擴大內需保持快速增長起了很重要的拉動作用,但這項當初作為短期措施製定和實施的政策已經明顯地中長期化了,引發隱性財政風險的可能性在逐步提高,適時淡出已成為各方共識。在擴張性財政政策淡出的情況下,為了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貨幣政策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在未來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從中國經濟增長經驗看,GDP增長率在9%以上,容易引起經濟過熱,形成通貨膨脹;GDP增長率在9%以下,表明經濟運行比較正常。當然GDP增長率如果太低,就不正常,是蕭條。經濟過熱要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蕭條要采取擴張性貨幣政策。從我國經濟運行趨勢看,GDP增長率已從2001年的低點進入恢複增長階段,2003年上半年達到8.2%,全年有望達到8%,雖然貨幣供應量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但不會導致經濟過熱,貨幣政策取向以穩健為主。

第四,物價趨勢分析。自從1996年經濟實現“軟著陸”以後,我國的宏觀經濟運行出現了通貨緊縮的現象,以消費價格指數為代表的物價水平從1996年時的上漲的8.3%迅速轉變為1998年時的下降0.8%,之後物價開始持續在低位徘徊。至2003年上半年,在M1、M2的增速均達20%以上的情況下,雖然上遊的工業品出廠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分別上漲2.9%和6.5%,漲幅迅速回升,但下遊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隻上漲0.6%,漲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沒有傳導到消費價格上,消費品價格水平沒有出現普遍上漲趨勢,說明我國經濟麵臨的通貨緊縮壓力雖有所緩解,但擺脫通貨緊縮的基礎不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低於1%以下視為通貨緊縮的表現,在我國經濟總體上表現為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態下,未來通貨膨脹壓力並不明顯。

第五,彙率變動分析。人民幣彙率采取的是盯住美元的單一彙率製度,由於美元貶值,日本經濟長期低迷,我國國際貿易順差巨大等原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增大,人民幣是否升值成為熱門話題。但“彙率問題從來就不是純粹的經濟問題,也不是純學術問題”,對於人民幣是否升值我們主要從政策方麵分析。200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寫到,世界經濟的緩慢增長,可能進一步強化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的趨向,將製約中國對外出口的擴大,並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但要繼續保持人民幣彙率的基本穩定。

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彙率形成機製,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指出,保持人民幣彙率基本穩定,不僅有利於中國經濟和金融持續穩定發展,而且有利於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和金融穩定發展,從根本上說,也有利於世界經濟和金融的穩定發展。因此說,短期人民幣升值的可能性較小,人民幣彙率基本穩定是一項國策。

綜上分析,從中長期看,隨著我國新一輪高增長、低通脹式經濟增長周期的持續,資金需求增加有可能推動中期利率水平上升。從短期看,由於資金的供給明顯大於需求,並且這種格局短期難以打破;貨幣政策取向以穩健為主;在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態下,未來通貨膨脹壓力並不明顯;短期人民幣升值的可能性較小,人民幣彙率基本穩定是一項國策,故我國的利率水平總體上仍將維持在低位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