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導對子貢後來的人生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把學和行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因此在他的言行舉止上,無不體現著儒家的思想,使精神上有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所以他不但有錢而且也有了心理上的幸福。
相傳,孔子病危時,子貢未能趕回。他覺得對不起老師,別人守墓3年離去,他在墓旁再守3年,共守墓6年。
儒商的價值觀所包括的是仁愛善良的道德觀,強國富民的目的觀,取財有道的價值觀,以民為本的服務觀,見義勇為的責任觀,公正平等的權益觀。一言以蔽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子貢作為我國曆史上正宗的儒商,具有特殊的貿易技巧和儒商的高水平。
子貢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他在進行貿易的過程中,把魯國問題放到大背景之下來看。然後采用了商業競爭中經常使用的“借助外力”的策略,利用自己以外的力量,達到自己的目的。
子貢善於洞察時事。他追隨孔子周遊列國十幾年,所到之處,都是與各國的王公貴族打交道。而且他做的是珠寶生意,他的客戶,也多數是有錢有勢的王公貴族。這使得子貢對於各國政治情況有非常清楚的了解。正是在洞察時事的前提下,他的營銷策略更有針對性,從而使貿易活動收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子貢做買賣需要見諸侯時,各國的君主都以平等的禮節來會見他,可見子貢的富有和聲望達到了什麼程度。
子貢能抓住人的心理,誘之以利。為什麼那麼多的國君都願意相信子貢的意見呢?就是因為子貢對於人的利己本性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天下所有人,都為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奔忙。
子貢作為成功的商人,要比一般人更能深刻地認識到人的這種利己本性。所以,他在進行貿易的時候,首先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從對方自身利益出發,激發起他們的利己之心,並且巧妙地利用了他們的利己之心,讓他們覺得,按照子貢的意見辦,就能夠得到最大利益。
子貢是孔子的高徒,這個身份本身就非常有號召力。在孔子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很多諸侯國的君主不願意采用孔子的主張,也不打算重用孔子,但他們對於孔子的道德文章還是很尊重的。因而也格外重視子貢這個名門高徒。
子貢跟隨孔子學習多年,擁有很高的素質和修養,舉止斯文,彬彬有禮,能言善辯,談吐不凡。他的意見所產生的說服力和可信度,自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因此,他的商業活動屢屢成功。
儒商子貢靠著他的良好修養,不僅在他的時代受到了人們的廣泛尊重,而且也被後來曆朝曆代的商人奉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