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兩個百年的發展戰略。即當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後者筆者的理解就是:到第二個百年發展戰略,趕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此後的奮鬥目標是什麼?聯係到毛澤東在19年講的“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100多年時間我看是不行的”設想,聯係到鄧小平在製定三步發展戰略時講的到21世紀中葉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的構想,不難得出結論,在21世紀中葉趕上中等發達國家之後,應當是接近、趕上和超過世界最發達的國家。顯然,這是一個更長遠的目標。
2.中華民族在曆史上的興盛狀況。中華民族是個有著5000年文明曆史的偉大民族,早自秦漢就進入盛世。作為其載體的古代中國曾以世界上頭號富強大國“獨領風騷”達1500年之久。古代中國的盛世有兩個重要標識:
一為疆域版圖特別遼闊。從漢武帝始,疆域版圖就已經很遼闊了。唐朝的盛世疆域版圖達1000多萬平方公裏。元世祖忽必烈開辟的元帝國,其疆域版圖逾越漢唐,達到古代中國的最大值,麵積約為1500多萬平方公裏。清康熙年間中國疆域版圖為1300多萬平方公裏,清帝國中央政府對各地的管轄權和控製力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大值。
二為對世界文明的貢獻特別巨大。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的發明。正是這些重大的發明(包括發現),使中國的農耕、紡織、冶金、手工製造技術長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直到18世紀末期,中國的經濟規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相當於剛剛過去的20世紀末期美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總量上的比重;且對外貿易長期出超,當時西方國家中最富強的英國銷往中國的商品總值,尚不足以抵消中國賣給英國的茶葉一項;全世界5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當時共有10個,中國就占了6個。
而當世界進入工業文明之後,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使這個已內腐的龐然大物轟然坍塌。這個曾在世界上獨占鼇頭、傲視諸“夷”的“天朝上國”,迅即成為由多個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積弱積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僅僅五六十年間,幾乎所有西方和東方列強通過侵略戰爭,簽訂了數百個不平等條約,對中國進行瘋狂掠奪,中華民族瀕臨亡國滅種邊緣。
但現在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並不是要恢複古代中國鼎盛時期的疆域版圖。曆史過去幾百年,疆域沿革變化很大。中國遵守通行的國際法律法規,不可能去改變現在各國的疆域。鄧小平與戈爾巴喬夫談到近代中國自鴉片戰爭後遭受十幾個列強侵略奴役的情況,曆數了從中國得利最大的日本和沙俄侵略中國的曆史。然後,他說:講清曆史問題對解決遺留問題有好處。但是,“曆史賬講了,這些問題一風吹”,“結束過去,開辟未來”。鄧小平的這個胸懷是正確對待曆史的科學態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決不是恢複過去的疆域版圖。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多次重申,中國永遠不稱霸,不侵略別國。因此,那種對我們國家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散布“中國威脅論”的言論是沒有根據的。
我們講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要使中華民族躋身於先進民族行列,為人類作出貢獻的份額盡量擴大。比如科技水平,當代中國科技的總體水平與當代世界發達國家科技的總體水平相比落後許多,因而對人類貢獻的份額比起古代中國來小了許多。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就是要對人類的貢獻占很大份額。毛澤東在上個世紀說:6億人口的國家,在地球上隻有一個,就是我們。過去人家看我們不起是有理由的。因為你沒有什麼貢獻。我們這個國家要建設起來,完全改變過去100多年落後的那種狀況,趕上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你趕不上,那你就不那麼十分偉大。經過許多年,應該趕過人家,這是一種責任。“如果不是這樣,那我們中華民族就對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們對人類的貢獻就不大”“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中國現在的人口翻了一番多,對人類的貢獻要更大,任務就更加艱巨。這就是說,我們所講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主要是在對人類文明貢獻率的意義上講的,這是它的要義。當然,要像古代中國盛世那樣達到一半以上,也不一定現實。但與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大體相當,乃至超過一些,還是有可能的。既然如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不僅僅是複興曆史盛世,更重要的,或者準確地說,是超越曆史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