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中國製造”威脅了誰(1)(1 / 3)

美國和西方國家趁中國改革開放之際,把大批高耗能高汙染的產業轉移到中國,使中國成為低附加值的世界工廠。可是美國又聯合其他發達國家,積極散布“中國製造威脅論”打壓和遏製,同時又對中國的商品出口進行無端的貿易製裁。

上世紀80年代產業陰謀

不知道為什麼,美國總是對炮製“中國間諜”這樣子虛烏有的話題樂此不疲,就像是現在他聲稱中國竊取“黑鷹”技術,並裝模作樣地提出是在追捕本·拉登的行動時,美國一架隱形直升機意外墜落,因為尾部殘骸留在巴基斯坦,所以給了中國可乘之機。反正他們煞有介事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就像2008年11月,美聯社曾經報道有華裔科學家承認向中國出口火箭技術,結果被證明是無稽之談。這樣做的不光有美國,還有一些國家。比如前幾年當中國的高鐵技術有所長進的時候,日本立刻迫不及待地跳出來,用一副受害者的模樣抨擊中國竊取西方的高鐵技術。遺憾的是,當“7·23”事故爆發後,他們卻爭先恐後的撇清關係,表示中國的高鐵技術跟他們的技術沒有任何的聯係。不管是美國還是其它西方國家,話裏話外都一個意思——中國通過竊取別的國家的技術從而提高自己的出口競爭力,都將矛頭對準中國的出口。

在打擊或者遏製中國出口這方麵,美歐等西方國家向來是不遺餘力的就像是2011年7月,歐盟便正式推行史上最嚴苛的玩具法規——《歐盟玩具安全新指令》,隨後美國也采取了行動,在7月14日,開始實施有關兒童產品安全性的新規定,我可憐的祖國出口的玩具占據了全球玩具貿易的70%。麵對這樣的情況,在2011年前5個月,中國玩具出口量同比增長35.1%,而出口金額僅增長13.24%,平均單價為0.48%,同比減少16.18%。能彰顯西方國家“狼子野心”的數據是中國同期進口玩具平均單價為0.98美元/個,同比上升15.12%。

因為中國目前還是一個依靠出口貿易很嚴重的國家,所以遏製住了中國的出口貿易,就等於遏製了中國的發展。我們都很奇怪,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中國,是如何變成一個以對外貿易為主的國家呢?

話便要從八十年代我國調整產業結構開始說起。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收入分配的格局開始發生改變。國民收入分配開始向居民個人傾斜,那麼居民就成為了消費和積累的主體,消費品便有了現實的購買力。消費品工業便開始大量的發展,而且消費品工業可以解決大量的就業問題,閑置勞動力發揮了力量,局麵的確不錯。直觀來看,在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還存在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推動工業化前進、解決就業問題的必由之路。但情況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其實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90年代就開始顯現了弊端。1993年非農產業就業增長為6.3,1996年的時候便下跌到4.9,而整個八十年代的平均水平是5.9。也就是說,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增長潛力並不大,也無法帶動更多的就業增長,更讓我國雪上加霜的是,長期的利用廉價勞動力獲得利潤的經濟模式已經讓很多企業形成了慣性,他們對於新技術的開發喪失了原動力。在沒有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做支撐的情況下,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無論如何發展如何輝煌,都是表麵文章,如同冬天糊在枝頭的假花,是虛假的繁華。

並不是我們執意要支撐這片“虛假的繁華”,而是當時我國的國內市場不足以支撐完成勞動力的曆史性轉移。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在1988年以後,我國非農業產業就業的增長一直在2%左右徘徊,非常的緩慢。但是我國還有1.5億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存在,距離進入勞動力短缺經濟時代還相當遙遠,所以中國隻好依靠不斷的擴充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市場來實現充分就業,也造成了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下的工人們工資普遍偏低的現狀。以東莞為例,2006年曾對東莞地區的工人進行調查,調查後我們發現,東莞工人的平均工資隻有960人民幣/月,隻能保障最基本的花費。而最基本的含義是,房租200元人民幣/月的簡易房,已經每天不超過10元人民幣的生活費。

麵對中國已經不可能容納這麼多的勞動力的情況,增大出口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外向型經濟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從1989年開始,到1991年,短短兩年間中國的出口年均增長速度就達到了14.8%,淨出口也由負數轉變成了正數,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由1985至1988年的6.2%驟升至30.5%,提高了24.3個百分點。

而亞洲四小龍將自身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紛紛轉移到中國來,於是中國便搖身一變,成為勞動密集型產品最主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到1992年我國的紡織品、棉布、玩具類、鞋類、鍾表、雜項製品等等商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均居於世界前幾位。中國無數次想要擺脫這種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結構,無奈中國本身技術發展狀況,隻能向外國進口技術,而這個時候,西方國家眾口一詞地拒絕。我們所知道的最近的便是美國解除了對印技術的進口禁令,但當中國要求美國放寬對華科技出口禁令的時候,美國以“關注”中國經濟政策和知識產權盜版為由予以推辭。也就是說,西方國家十分喜歡中國繼續承擔製造者的角色,他們投入資金也是意圖用最低廉的成本賺取最大的利潤,絕對不是為了中國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