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徐希平教授
這是一部大學在校女生的散文小說作品集,是有關青春時期生活的瑣記與實錄,也有90後年輕人對生命和人生哲理思考的火花,還有真情的自然流露。
三月的一個周末,春光明媚,沏上一杯清香的綠茶,在西南民大新校區校園的一角,我開始細細地品味這部書稿。作者李洛洛,我校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對外漢語09級學生,來自廣西的一個嬌小柔弱的女孩。一周前,特地來請我為她即將結集出版的創作集作序。她聰慧的眼睛告訴我,她對自己的作品充滿自信,她的同學給我介紹說,平時喜歡讀她有關校園生活與身邊情景的文字。《蓉城未眠》的書名,也讓我怦然心動。我很想看看異地來蓉大學生的成都記憶、民大印象,也以此了解最新的大學生心理活動與創作水平。在收到稿件一個星期之後,忙完各種緊張冗煩的雜務,終於得以擠出時間瀏覽翻閱……
於是,我欲罷不能,不忍終卷,由此進入一個年輕學子豐富的內心世界,一窺其看似塵封緊閉、清高孤傲而實則單純善良、渴望交流溝通的赤子心扉。讓我得到一種美的享受,一種真實的感動,讓我感慨良多,產生卷首的一點粗淺的看法。
透過行雲流水般細膩曉暢的字裏行間,可以感受到這位富有才華、多愁善感的女孩那純真美好的心靈和誠摯熱烈的情感,這是作品讓我感動的主要原因,我分明可以感受到文章中的字句都是從她的心靈流出,她是用真情在寫作。新世紀市場經濟大潮下,如此嚴肅認真地對待文學,吐露真情者實不多見,所表達出的年輕一輩積極進取、執著堅持的人生態度更是令人慨歎!作為一個初入文壇的學生,作者和其他同齡人一樣,沒有經曆什麼了不起的重要曆史事件,也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因而所寫多為一般普通學生學習生活瑣事。諸如高考後的解脫,大學軍訓中的酸甜、在一個新環境的磨練與適應,以及學習讀書和成長曆程中的一些感悟與體會,如此等等,題材多樣,司空見慣,難於求新,但作者卻能夠以小見大,細心觀察、用心領悟,精心結撰,發現生活的美,體現人間真情。這裏的親情、友情,還有同學情、師生情,濃濃的深情,淡淡的流出,那樣自然卻又是那樣的醇厚。開水房一聲不經意的謝謝,對傷害者的忘卻和寬容,對文學名著描摹苦難與生活真諦的感悟,甚至在廢園中所發現動物的愛情,都展現出這個平凡女孩內心的高潔雅致,愛心包容,剛柔相濟。因為懷抱理想,熱愛生活,熱愛這個世界,才會積極的麵對人間,敏銳地覺察社會,勇敢堅強地正視世態炎涼,細致入微地發現美好真情。傷春悲秋,訴諸筆端,捕捉美的瞬間,化為美的永恒,讓有相同或相似經曆的夥伴們感到驚喜,柳暗花明。原來生活並不乏味,青春年華五彩繽紛,需要我們珍惜發掘,需要一顆感恩的心。喜聞樂見,而催人奮進,促人反思,這是本書的意義所在,也可能是其受到同輩人歡迎的原因吧!
通覽全稿,還可以看到其堅實的文字功底和踏實的文風,正如作者自己所說,她是“一個擁有敏銳直覺的人,一個情感豐富的人,一個鍾愛文字的人。僅此而已。”她將文字視為有靈性之物,認真供奉,不敢褻玩,不敢慢待。沒有當前流行的某些網絡和寫手遊戲文字,油腔滑調,遣詞造語卻也並無老套呆板,富於時代感。尤為可喜的是無論是散文還是選入的短篇小說,似乎已經開始形成一種自有的風格,行文清麗自然,柔美雋永,似可與其才情秉性相當,古人“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此之謂也。
毋庸諱言,文中偶爾還有纖毫稚嫩,但卻無妨,因為作者正當年輕,還處在發展之中,更重要的是,作者保持著一種對於文學的執著與追求。同樣可以作者的自述為證:
我不屬於自己,我的文學命運也不屬於我個人的文學命運。我將會一直以勇氣為寫作的源泉,以信仰為生命的支柱,堅持讓我的生命在文字的世界裏放光異彩。
外表柔弱,內心細膩之外,還有一種堅韌與大氣,以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對待文學,這應該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不會是一帆風順,有春日陽光和絢爛的野菊花,還會有秋日陰雨連綿和冬日的泥濘險灘,必須有勇於擔當的精神,才能披荊斬棘,一路向前。隻有辛勤耕耘,努力創造,永不言棄,才會取得豐碩的成果。生活就是文學,創作是這樣,生活也是這樣。我真心的祝賀,也滿懷信心地期待。
2011年3月13日晚21時於西南民族大學新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