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大風圈外——自傳之七(3 / 3)

幾封催他們回來的急信發後,還盼不到他們的複信的到來,八月十八(陽曆十月九日)的晚上,漢口俄租界裏炸彈就爆發了。從此急轉直下,武昌革命軍的義旗一舉,不消旬日,這消息竟同晴天的霹靂一樣,馬上就震動了全國。

報紙上二號大字的某處獨立,擁某人為都督等標題,一日總有幾起;城裏的謠言,更是青黃雜出,有的說“杭州在殺沒有辮子的和尚”,有的說“撫台已經逃了”,弄得一般居民,鄉下人逃上了城裏,城裏人逃往了鄉間。

我也日日的緊張著,日日的渴等著報來;有幾次在秋寒的夜半,一聽見喇叭的聲音,便發著抖穿起衣裳,上後門口去探聽消息,看是不是革命黨到了。而沿江一帶的兵船,也每天看見駛過,洋貨鋪裏的五色布匹,無形中銷售出了大半。終於有一天陰寒的下午,從杭州有幾隻張著白旗的船到了,江邊上岸來了幾十個穿灰色製服,荷槍帶彈的兵士。縣城裏的知縣,已於先一日逃走了,報紙上也報著前兩日,上海已為民軍所占領。商會的巨頭,紳士中的幾個有聲望的,以及殘留著在城裏的一位貳尹,聯合起來出了一張告示,開了一次歡迎那幾十位穿灰色製服的兵士的會,家家戶戶便掛上了五色的國旗。杭州城光複,我們的這個直接附屬在杭州府下的小縣城,總算也不遭兵燹,而平平穩穩地脫離了滿清的壓製。

平時老喜歡讀悲歌慷慨的文章,自己捏起筆來,也老是痛哭淋漓,嗚呼滿紙的我這一個熱血青年,在書齋裏隻想去衝鋒陷陣,參加戰鬥,為眾舍身,為國效力的我這一個革命誌士,際遇著了這樣的機會,卻也終於沒有一點作為,隻呆立在大風圈外,捏緊了空拳頭,滴了幾滴悲壯的旁觀看的啞淚而已。

【賞析】

鬱達夫被開除後不久,就進入了一所浸禮會的中學。然而這所學校卻有一個“奴顏婢膝,謅事外人,趾高氣揚,壓迫同種”的教務長,引起了許多學生的不滿。讓鬱達夫感到不滿的還不僅如此。那時的中國社會,就像“在大浪裏的樓船,從腳到頂,都在顛搖波動的樣子”。滿清專製政府在內憂外患下就要站不住腳了,覆亡的命運就要來臨。在這樣的時代,社會充滿了激烈的動蕩,發生了許許多多刺激“熱血沸騰”的青年們的事件,而當時學校施行的教育確是與社會嚴重脫節的,對於一心想在將來的社會中大展身手的少年鬱達夫來說,對學校教育感到失望當然是不可避免的。

於是,他下了決心,打算離開學校,回家去做隨心所欲的自修工夫。在那樣的背景下,我們不能不說鬱達夫的選擇是正確的,他的選擇是他意誌與決心的體現,更是他有遠見卓識的體現。他的選擇,即便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也是無比果敢與明智的。

於是,在家自修的日子開始了。他上午讀“國書”,下午讀“科學書”,並且常常去附近散步,散步回來則是看日報了解時局的變化。他自己說:“這將近兩年的獨居苦學,對我的一生,卻是收獲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個預備時代。”這樣的說法是很中肯的。對於一個天才少年,學校所提供給他的教育往往滿足不了他的需求,他自己的自學自修反倒能讓他獲得全麵的自由的發展。許多天才學生中途退學的事例已經一次次證明了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不久,清政府的統治就結束了。鬱達夫所在富陽縣城也平穩地脫離了滿清的壓製。於是那個“在書齋裏隻想去衝鋒陷陣,參加戰鬥,為眾舍身,為國效力”的“革命誌士”在這樣的時刻卻“終於沒有一點作為,隻呆立在大風圈外,捏緊了空拳頭,滴了幾滴悲壯的旁觀者的啞淚而已”。在那樣一個風雲突變的年代,少年鬱達夫卻終於沒有一點“革命誌士”的作為,他的“參加戰鬥,為眾舍身,為國效力”的少年夢破滅了。

本文將一個充滿了激情的少年對落後的舊式教育體製的反抗、對革命生活與美好未來的幻想刻畫得細致生動。一個充滿了反抗精神、追求自由進步,同時又帶有特有天真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文章以平和委婉的筆調,將故事情節娓娓道來,在平淡中又有著許多的懸念與起伏,細膩深沉,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