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了寺裏,祖母和許多同伴者的念佛婆婆,都張大了眼睛,驚異了起來。阿千走後,她們就開始問我這一次冒險的經過,我也感到了一種得意,將如何出城,如何和阿千上山采集野果的情形,說得格外的詳細。後來坐上桌去吃飯的時候,有一位老婆婆問我:“你大了,打算去做些什麼?”我就毫不遲疑地回答她說:“我願意去砍柴!”
故鄉的茶店酒館,到現在還在風行熱鬧,而這一位茶店酒館裏的小英雄,初次帶我上山去冒險的阿千,卻在一年漲大水的時候,喝醉了酒,淹死了。他們的家族,也一個個地死的死,散的散,現在沒有生存者了;他們的那一座牛欄似的房屋,已經換過了兩三個主人。時間是不饒人的,盛衰起滅也絕對地無常的:阿千之死,同時也帶去了我的夢,我的青春!
【賞析】
《我的夢,我的青春》寫的主要是作者少年時與鄰居的孩子阿千到離家三四裏外的盤龍山遊玩的故事。
文章的開頭介紹了三麵被小山包著、前麵有一條富春江繞著的富春縣城的小景,寫得非常簡潔,有些地方甚至帶些幽默色彩(比如小酒館裏為一件無聊小事而起紛爭的情景)。接著描寫一家“砍砍柴,賣賣菜,人家死人或娶親,去幫幫忙跑跑腿的人家”,引出那個比他大一歲、穿著破絮、“皮膚黝黑”、“臂膀粗大”的阿千。
作者平日在很少出門,他的見識當然十分有限。身體病弱而孤單的他十分向往阿千那種快活的生活方式,並渴望像阿千一樣勇猛。阿千成了少年鬱達夫“所崇拜的英雄”。少年鬱達夫強烈地向往外麵的世界,隻是因為“一則怕母親要罵,二則膽子終於太小”,才不敢同阿千他們一起出去玩。
後來,機會終於來了。鬱達夫在阿千的帶領下,“一口氣跑出了縣城”。天地在鬱達夫麵前變得寬廣起來了,神秘、美麗、廣大的大自然給了鬱達夫以強烈的心靈震憾,他感到自己“深深地得到了一種新的驚異”。他甚至有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渴望與愁思”,渴望自己長大,渴望自己能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同時感到了對遠處的遙念與對鄉井的離愁”。他開始接連不斷地做起了白日夢。
鬱達夫對大自然十分喜愛,他的“懷戀大自然而嫌人的傾向”跟他的天性有關,也跟他的經曆有關。大自然給他的心靈震撼影響了他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大自然是他的一位很重要的精神導師。作者將與小夥伴一起外出遊玩這一件小事作為自傳中的一篇文章來寫,其深意正在於凸顯大自然對於他的重要。
本文取材於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描寫卻不落俗套,不僅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好友深邃的思想啟迪。全文語言平實,不以某些句、段取勝,但在整體中營造出了一種特定的境界,給人以悠長的回味。
古人在評論詩文的神韻時,用“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來說明,鬱達夫此文的妙處正在於其神韻。本文沒有華麗的言辭,沒有情緒波動的大起大落,通篇都籠罩在一種淡淡的懷舊情緒中。我們可能會覺得本文營造出的這種淡淡的懷舊情緒讓人能心領神會卻無法言傳,這就是神韻的力量。有一位著名的散文評論家曾說過一段很深刻的話:“散文就是文學中的散步,因為它最平常、最自然,所以誰都會寫。但散步散到被認為爐火純青的地步就變得非常困難——除非那人的步態絲毫也不造作與模仿他人,而且在最簡單的散步中便可顯示出深厚的訓練。”鬱達夫的這篇散文就在樸素、平淡、簡單中表現出含蓄、雋永、深厚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