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達夫(1896—1945)名文,字達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於浙江富陽縣滿洲弄(今達夫弄)的一個沒落的中間階級知識分子家庭。他7歲入私塾接受啟蒙教育。後來又到嘉興、杭州等地中學求學。由於聰穎好學,少時已打下中國古典文學的深厚基礎。中學期間開始創作舊體詩,並多次向報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學預科,後來因參加罷課學潮被校方開除。
他於1913年跟長兄赴日本留學,留學期間廣泛涉獵了大量文學與哲學著作。飽受屈辱和歧視的異國生活,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也使他變得憂傷、憤世。他從研究經濟學轉而走上從事文學創作的道路,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創造社,並出版了新文學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沉淪》以其“驚人的取材、大膽的描寫”而震動了文壇,成了鬱達夫的成名作。
1922年鬱達夫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經濟部。回國後參加編輯《創造》季刊、《創造周報》等刊物。1923年起先後在北京大學、武昌師範大學等校任教。1927年8月宣布退出創造社。1928年與魯迅合編《奔流》月刊,並主編《大眾文藝》。
1930年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鬱達夫是發起人之一,後來又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1933年初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由於國民黨反動政府白色恐怖的鎮壓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於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間,寫下了大量文筆優美的遊記。
夏衍先生曾說“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鬱達夫在文學創作的同時,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並曾赴台兒莊勞軍。1938年底,鬱達夫應邀赴新加坡辦報並從事宣傳抗日救亡,新加坡淪陷後流亡至蘇門答臘,化名越廉隱居下來因精通日語被迫為日本憲兵隊做過日軍翻譯,其間利用職務之便暗暗救助、保護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難友、愛國僑領和當地居民並獲悉了日本憲兵部許多秘密罪行。
1945年8月29日,鬱達夫被日本憲兵誘騙出家門、以極其殘忍的手段將其殺害,終年四十九歲。鬱達夫被殺害後,由於日本憲兵隊封鎖消息,國內出現了大量關於鬱達夫下落的猜測。日本著名作家鈴木正夫經過20多年的調查,憑借非常翔實的資料,並且找到了下令殺害鬱達夫的憲兵班長,最後把真相公布於天下。
後來印尼愛國華僑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離武吉丁宜三公裏的華僑公墓,建立了一座高達兩米的烈士紀念碑,以紀念鬱達夫和其他十位慘遭殺害的反法西斯戰士。1952年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鬱達夫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後來鬱達夫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被拍成多部影視作品。電視劇《鬱達夫之死》曾獲1995年度“飛天獎”,由周潤發主演的電影《鬱達夫傳奇》更是深受觀眾喜愛。
鬱達夫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浪漫主義文學家、散文家和詩人。他作為“創造社”的主要發起人之一,與魯迅、成仿吾、田漢、郭沫若等人交往甚密,為中國新文學的發展起到過很大的推動作用。
他在早期創作的作品中,細致入微而又大膽地展示出了主人公的內心情感,呈現出明顯的浪漫主義文學風格(雖然這些作品中同時也有自然主義及其它一些現代主義文學的表現手法,但浪漫主義的風格仍是其主要的特點),開創了我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之先河,成為我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創始人之一。
鬱達夫浪漫主義文學風格的形成與近代日本浪漫主義文學有著很緊密的聯係,可以說是日本的浪漫主義文學影響了他的創作,其作品風格與日本浪漫主義文學風格極相似,都表現出一種“憂傷、厭世”的情緒。這一風格同時也成為了我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的早期特點。
鬱達夫一生著述頗豐。1928年起,鬱達夫陸續自編《達夫全集》出版,後來又有《達夫自選集》、《屐痕處處》、《達夫日記》、《達夫遊記》、《閑書》、《鬱達夫詩詞抄》、《鬱達夫文集》,以及《達夫所譯短篇集》等等出版。
鬱達夫的創作風格獨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說和散文最為有名,影響也最為廣泛。鬱達夫的作品以短篇小說《沉淪》、《采石礬》、《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遲桂花》,中篇小說《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和《出奔》等最為著名。鬱達夫的小說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識分子作為描寫對象,大膽地進行自我暴露,富於浪漫主義的感傷氣息,筆調灑脫自然,語言清新優美,具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他的散文也多直抒胸臆,毫無隱飾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黑暗社會裏的苦悶與憂傷,清新秀麗而又富有氣勢和神韻,與他的小說一樣,具有真率、明麗、憂傷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