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待無花空折枝

——讀朱海江

鄭利群

有一首古詩,是唐代杜秋娘寫的:“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我取最後一句作題目。這是因為:日前,海江給我發來短信,說:“鄭老,出版社要第二次出版我的《無聲之歌》,我想請您寫序……”作序?我不敢自詡會寫。但海江第一次出版的這部作品,我有幸已拜讀,能寫點讀後感、寫點印象之類的文字,興許我還能勝任,故副題叫“讀朱海江”。

《無聲之歌》,是這位聽障青年25歲時就寫成的。讀到他這部作品,你不覺得他是“惜取少年時”嗎?是的。難能可貴,叫人欽佩。現在,這部作品又一次出版,已然是錦上添花,不正說明他沒“空折枝”嗎!它正是這首古詩賦予的寓意。人生的路,在你怎麼去走,有如你能否趕緊采這個花——因為時光在飛逝,這個花今天還在盛開,笑笑的開,但到明天就可能凋謝了。俗話說: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二度再少年。

海江3歲時便失去聽力,他在“無聲世界殘酷的風雨曆程中搏鬥命運”中,感悟“對生命的呐喊,對生活的熱愛”這樣的人生真諦,於是,他“以自己的生命經曆寫出《無聲之歌》”,將“聽人體會不到聾人內心深處的感受”,不掩飾的“原汁原味地寫下來”。一頁一頁地閱讀,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這部作品的,心中泛起層層波瀾。品味之下,評頭論足,寫作上存在某些“瑕疵”是有的,撇開不談。作品中,描寫的那些聾人(包括海江),皆真人真事,盡管默默無聞,但他們和聽人一樣,同是鮮活的生命,然在海江筆下有血有肉地表現出來,他們不畏困厄、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樂觀進取精神,形象是感人的。我作為讀者,應向作者表示什麼呢?是感謝您,海江!海江采獻給我們的花,是沁香菲芳的。海江還年輕,我相信他會不斷采擷,奉獻更多鮮豔的花給讀者。

“跌倒了也要爬起來”,是海江的人生座右銘,混沌與誌氣,他選擇後者。《莊子》裏講世間有三神:南海、北海和中央之神。中央之神是沒有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的,像個雞蛋一樣,故叫做混沌。南海和北海有眼、耳、鼻、嘴,他們說:人皆有七竅,可看、聽、呼、吸和吃,混沌卻沒有。他們為混沌惋惜。同時為使混沌能跟他們一樣,每天給他鑿一個竅(洞),七天致混沌死——七竅流血而死。這是個比喻,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告訴我們不要違反自然,不要硬給他鑿七個洞,雖是好意,卻要了他的命。那雞蛋好比人的一張臉,除了混沌外,都長有七竅:眼睛、耳朵和鼻子各兩竅,嘴巴一竅。這是對外的。此外我們對內還有心竅和腦竅。健聽人無非是七竅完好,聾人隻不過耳朵兩個洞裏麵有障礙,但外表與常人沒啥兩樣;除了聽不見(我們喜稱“無聲”)外,看人世炎涼、嚐人生風雨、呼吸人間空氣,有啥不同?竅,就是竅門了!人間許多事情,很多艱難,想要解決它,就要從這個竅門去思索、探討、解決它;悲觀、失望、自卑,那就變得一竅不通,變得混沌。所以,人需要有誌氣。

海江顯示出的就是誌氣。讀他的這本書,你不僅看到了他的誌氣,相信你自己也會長出誌氣來……

2007年元月6日於重慶

注:鄭利群同誌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著名聾人作家、重慶市聾人協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