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忠
進入新世紀,中國文化和文學的多元化發展態勢愈來愈明顯。在擯棄了各式教條、突破了種種禁區之後,中國文壇呈現出眾聲喧嘩的局麵。然而,在多聲部的合奏中,充斥著諸種媚俗的、唯上的、崇權的、拜金的聲音,它們消解著文學的豐富意義,它們使文學在擺脫了先前的種種束縛後又陷入了新的泥淖。也正是在這時候,獨立的批評立場和自由的學術個性越發顯得可貴。
所謂獨立的批評立場指的是以特立獨行的姿態,不依附於任何非文學因素,依據文學的內外部規律對文學進行價值評判的一種原則和立場。它不屈從,不盲從,充分張揚自由的學術個性,對文學乃至文化現象進行獨立的批評和評論。這種立場的可貴之處在於,它崇尚理性,以直麵現實的精神,嚴格遵循文學藝術的發展規律,堅持曆史的、美學的原則。其姿態或許是偏激的,其觀點或許是片麵的,但人們絲毫不應懷疑其真誠、爽直的態度。
《冷眼看文壇:在學院與媒體之間》所持有的便是這樣一種獨立的批評立場。作者葉煒是一位作家,出版過多種長篇小說,對文學創作有著較為豐富的感受和體驗;他又是一個報人,編輯著一家報紙,慣於以媒體的眼光觀察種種文學和文化現象。他更是一個年輕的、富有銳氣的批評家,喜歡對各種文學和文化現象評頭品足,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即便自己的觀點與主流傾向不相符合,或者與當下的某些權威意見相抵牾,他也不為所動。葉煒堅守著自己的批評立場,以自己的價值標準幾乎是肆無忌憚地發表著自己的觀點。這是需要勇氣的,更需要智慧和識見。
《冷眼看文壇:在學院與媒體之間》關注的層麵是多樣化的、廣闊的。書中評述的既有餘秋雨、王朔、王安憶、王蒙、賈平凹、劉心武、王小波、餘華、周梅森等曾經或現在正引領著文學潮流的名作家,也有郭敬明、韓寒等新銳新潮作家;既有易中天、於丹等學術超男超女,又有陳思和、朱大可等學院派名家;既論及當下中國作家的體製化問題,又深切關注網絡文學問題。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作者自稱是“冷眼”,其實強調的是冷靜和理性,追求的是客觀和平實。作者也正是這樣去努力的。他通過對當下中國文壇一些代表性個案的梳理,努力構建其獨立的批評立場,張揚其自由的學術個性。而其批評的標準和原則,途徑和方法,也正在這一種酣暢淋漓的評論過程中,充分地凸顯出來。不過,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所謂“冷眼看文壇”其實是很難做到的,姑且不說葉煒本來就是文壇中人,作為一個有著真性情的小說家,葉煒在評論過程中常常難以抑製住自己的喜怒好惡,而傾吐出一些非常感性的語言。
自然,書中那些兼具感性、知性和靈性的觀點很可能會引發討論,甚至是爭議,我以為這並不重要。關鍵問題是,如果批評家都能有獨立的批評立場和自由的學術個性,我們就能進行良性互動和真誠的對話,就能不斷地開拓批評空間,深化批評的層次。到那時,各種觀點在學理的平台上互相碰撞,學術之花就能長盛不衰。
我以為,《冷眼看文壇:在學院與媒體之間》正是這種意義上的一個探索。葉煒還年輕,他的學術和創作之路還很長。我對他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