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米蘭·昆德拉
“作者簡介”
作者米蘭·昆德拉,捷克小說家,1929年生於捷克布爾諾市。
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出版過《人,一座廣闊的花園》(1953年)、《獨白》(1957年)以及《最後一個五月》等詩集。但詩歌創作顯然不是他的長遠追求。最後,當他在30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後,他確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從此走上了小說創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連印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空。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1975年他攜妻子來到法國。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1984年)、《不朽》(1990年)等都是首先在法國風靡一時,然後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背景介紹”
昆德拉在談小說時說:“無論有意還是無意;每一部小說都要回答這個問題:‘人的存在究竟是什麼?其真意何在?’”在他眼裏,小說的主旨乃在於描述人類存在的境況,並揭示其中深藏的奧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正是此意義上的現代作品。這部小說以1968年捷克事件為曆史背景,用冷靜而幽默的筆觸描述了外科醫生托馬斯、女記者特麗莎、女畫家薩賓娜、大學講師弗蘭茨等人的生活境況和心態意境,揭示了人類生存的窘迫境遇和重重困惑,具有深刻的哲理內涵。像昆德拉所有的小說一樣,它不是一部以精巧的情節而是以獨特的思想智慧引人入勝的小說。小說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探討耐人尋味。麵對生存,麵對曆史,昆德拉揭去了古典理想主義的罩衣,把生命存在所麵臨的兩難境地及由此產生的全新荒誕赤裸裸地展現在人們麵前,讓人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生命的意義。
“內容概述”
工作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外科醫生托馬斯是一位與妻子離婚、自己獨居的中年男子。十多年來,在男女兩性問題上,他一直追求和保持著一種所謂的“性友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托馬斯與鄉間餐館女招待特麗莎邂逅相識。年輕淳樸的特麗莎進入托馬斯的生活,改變了托馬斯守持十年的“性友誼”原則。托馬斯決定與特麗莎在布拉格長期同居,並求他的情人——女畫家薩賓娜為特麗莎找到了一份工作。
1968年前蘇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占領了布拉格。特麗莎這時已由暗房技工提升為一名出色的新聞攝影記者。她以記者的身份全身心地投身於拍照采訪的工作中,用鏡頭記錄下占領者的野蠻和抗議者的憤怒,雖幾遭威脅和被捕,她仍不停地工作,將拍攝下來的曆史鏡頭送往國外發表。蘇軍的占領使形勢越來越惡化,托馬斯和特麗莎不得不離開祖國,移居瑞士。恰巧托馬斯的情人薩賓娜這時也已流亡瑞士。托馬斯打電話與薩賓娜聯係,兩位昔日的情人又舊夢重溫。僑居國外的生活並沒有改變特麗莎的心境,反而使她覺得更加孤獨和難以忍受。為此,特麗莎獨自決定返回自己的祖國。臨行時留給托馬斯一封信。後來,內心深愛著特麗莎的托馬斯,也毅然作出了返回布拉格的抉擇。
流亡瑞士的女畫家薩賓娜在日內瓦結識了新情人弗蘭茨。弗蘭茨是在大學任教的講師。這對情人的不斷交往,同樣造成了令人窘迫的局麵。在弗蘭茨決定與薩賓娜生活在一起的時候。薩賓娜卻不聲不響地消失了。弗蘭茨雖沉溺在對薩賓娜的愛戀之中,並決定與妻子克勞迪離婚,同薩賓娜結合,但他根本不能了解薩賓娜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薩賓娜的不辭而別把他推向了一個更為窘迫的尷尬境地:離開了妻子和家,但又同時失去了熱戀的情人。然而,弗蘭茨很快又驚異地發現,這種窘境也給他帶來了某種意義上的自由和新生。這種突然降臨的慶幸,又使他與一位學生情人同居生活在一起,從而使他擺脫了把愛情理解為一場戰鬥的那個可怕的妻子。薩賓娜離開日內瓦後,在巴黎定居。幾經滄桑,幾經漂流,她感到四周空空如也。強烈的虛無感包圍了她,她悟出了人生的奧秘。在巴黎她收到了一封布拉格的來信,得知托馬斯與特麗莎已死於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這一死訊更增加了薩賓娜的虛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