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第三計:以長製短。
李逵雖然也識得水,卻不甚高,當時慌了手腳。那人也不叫罵,撇了竹篙,叫聲:“你來!今番和你定要見個輸贏!”便把李逵胳膊拿住,口裏說道:“且不和你廝打,先教你吃些水。”兩隻腳把船隻一晃,船底朝天,英雄落水。兩個好漢撲桶地都翻筋鬥撞下江裏去。宋江、戴宗急趕至岸邊,那隻船已翻在江裏。兩個隻在岸上叫苦。江岸邊早擁上三五百人在柳陰樹下看。都道:“這黑大漢今番卻著道兒。便掙紮得性命,也吃了一肚皮水。”宋江、戴宗在岸邊看時,隻見江麵開處,那人把李逵提將起來,又淹將下去。兩個正在江心裏麵,清波碧浪中間,一個顯渾身黑肉,一個露遍體霜膚。兩個打做一團,絞做一塊。江岸上那三五百人貪看沒一個不喝彩。(《水滸傳》第三十八回)
得饒人處且饒人
宋江在江邊看出李逵不是張順的對手,趕忙讓戴宗找人幫忙。聽旁人說此人就是張順,宋江眼前一亮,原來張順的哥哥張橫與宋江是好友,並托宋江給張順帶來書信。
宋江對戴宗說道:“我有他哥哥張橫的家書在營裏。”戴宗聽了,便向岸邊高聲叫道:“張二哥不要動手,有你令兄張橫家書在此。這黑大漢是俺們兄弟,你且饒了他,上岸來說話。”張順在江心裏見是戴宗叫他,卻也如常認得,便放了李逵幾分,早到岸邊,扒上岸來,看著戴宗,唱個喏道:“院長,休怪小人無禮!”戴宗道:“足下可看我麵,且去救了我這兄弟上來,卻教你相會一個人。”張順再跳下水裏,赴將開去,李逵正在江裏探頭探腦價掙紮氵父水。張順早氵父到分際,帶住了李逵一隻手,自把兩條腿踏著水浪,如行平地。那水浸不過他肚皮,淹著臍下,擺了一隻手,直托李逵上岸來,江邊看的人個個喝彩。(《水滸傳》第三十八回)
張順三計鬥敗了李逵,並不張狂,僅是戴宗稍稍一勸,便下水去救李逵。這也是張順的可貴之處:勝不驕,敗不餒,得饒人處且饒人。
張順是個很精明的人,他這次反敗為勝的行動令人反思:
1.假如張順初戰失敗,被李逵打怕了,不敢再戰,則永世不得翻身。
2.假如張順初戰失敗,不認真總結經驗,一味蠻幹,則必遭更大的失敗。
3.假如張順戰勝之後,居功自傲,不與李逵團結共存,則也必遭殺身之禍。
這就是張順的偉大之處:遇強敵敢打敢衝;失敗後認真總結經驗;認真分析敵我之長短;勝利後不記仇,團結同事。
後記
——山東老鄉品水滸
有人問:“評水滸,輪得到你嗎?”
有人問:“不好好做學問,充什麼大尾巴狼?”
我之所以品水滸,還得從我的山東情結和我的夢想說起。
山東情結
我祖籍山東,也生在山東。品水滸,與水泊梁山好漢為老鄉,既是幸事,也感自豪。
我出生後六個月,就隨父母一起到了北京。“文化大革命”前,我回過一次山東,外祖母當時還住在那兒。我那時才六七歲,山東的風俗民情一下子就將我幼小的心靈俘虜了。那時的山東農村幾乎保存了全部的傳統風俗文化,不論是婚喪嫁娶,還是過年拜祖宗,儀式都特別複雜有趣。最讓我難忘的是正月十五時學紮花燈,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燈火通明,年味十足。從那時起,我就愛上了山東。在我心裏,我一直覺得山東比北京好。小時候,我的理想就是當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整天用稻草做飯。後來,我在英國留學的時候,一次外出散步,忽然聞到一種氣味,心裏就莫名地很高興,我一找,原來是有人在燒稻草。我就是這樣,別人都覺得西餐好吃,可我還是最愛山東的鹹魚餅子,到現在也這樣。
三次讀水滸
我小時候身體不好,生下來時又瘦又小,還很愛生病。不算平時頭疼腦熱的小病,光住院就有七次。所以我從小就沒上過體育課,自己也沒什麼戶外運動,一有空就悶在家裏看書。
第一次讀水滸,是20世紀60年代,在外祖母家:山東掖縣。同伴有一套水滸小人書,幾十本,我愛不釋手。回北京時,借了回來。包上書皮,好不珍貴。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最後還是依依不舍,還給同伴。
第二次讀水滸,當在70年代。想看書得有書可看啊,可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隻有一本書——《毛主席語錄》。我就拿出毛主席像章和別人換他們的藏書來讀,要知道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像章可是非常珍貴的。說是“換”,其實人家就是把書借給我抄,還得還給人家。我把書全部抄下來,把書裏的畫也描下來,到現在我還保留著當時的手抄本,有140多本。就是在那時候,我看了《水滸傳》、《論語》、《安徒生童話》……不僅抄,還會背。一晃三十多年過去,我至今還會大段地背水滸。
第三次讀水滸,是在2006年,當時為中央電視台《百科探秘》欄目準備係列節目“探秘《水滸傳》”。為此,特在北京琉璃廠購木版印《水滸傳》一套,並記:“2006年11月25日,京華初雪,晨去潘家園,無一所獲。下午去購此書。專為《百科探秘》節目準備。年已近知天命,字小者不可讀,非舊版方可。當夜補記。”
三個夢想:我為什麼要品水滸
人生夢想之一:將警察學帶回祖國
我在英國留學期間,學校的圖書館裏有500多本警察學方麵的專業書籍,如果購買,需要很大一筆錢,我想了一個辦法,用香港船王包玉剛的資助買紙將書一頁頁地複印下來。就這樣,當其他同學休息娛樂的時候,我每天晚上都到圖書館去複印警察學資料,整整3個月,足足印了70公斤的資料!回國的時候,由於每個人隻能免費攜帶70公斤的行李,幹脆將所有個人用品都留在英國,帶著70公斤的資料回國了。下飛機之後,我才發現裝資料的4個行李箱的輪子都被壓歪了。
這70公斤的資料奠定了我國警察學的基礎,回國後,更加艱難的工作擺在麵前,可以說那些書中的英語相當於“文言文”,翻譯起來很困難,而且西方人的思維是發散式的,那些資料缺乏係統性,所以還得進行重組。經過艱苦的努力,《英美警察科學》問世了,當時出版社不看好這本書的銷量,自費5000元出版,結果書剛剛印出來就已經供不應求,我聽說中國香港、台灣地區都將這本書複印作為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