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的,梁無忌就在這些人中,結識了幾個知趣相投、觀點相近的人。
在這裏被人提及最多的人物,是魯國的孔仲尼,此人也被在座的不少人稱為孔聖人;這些人所談及的一些學術觀點,也大多與孔仲尼的理論相關;不過對於梁無忌來說,他之前還真沒有聽說過,居然有孔仲尼這麼一號人物。
按照各位士子的說法,孔仲尼已經從事了幾十年的教學授徒工作,已經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學術體係;在其學生中,也有不少成名的人物。
從他們的交談中,他聽到了與這個孔仲尼有關的不少學術觀點、以及經典語句,讓他大有一種‘喝到心靈雞湯的感覺’。
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讓他覺得很是受教;他明白這是在告誡眾人,隻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隻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讓他很受啟發;他體會出的意思就是,與幾個人在一起時,隻要善於觀察,自己必定可以學到一些東西;對於他人的長處,自己可以學為己用,對於他人的短處,自己就可以引以為戒,有錯必改。
至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梁無忌覺得,這正是正人君子該有的品德,自己不願意遇到的事情,也不應該施加給別人。
那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據聞是孔仲尼的一個名叫曾子的學生說的,也是被眾位士子引以為經典的名句;這句話是要求一個君子,必須要有寬廣、堅忍的品質,因為自己的責任重大,路途遙遠。
梁無忌覺得在其言詞間,很是能抒發出一種豪氣,這也是讓他倍加點讚之處。
這些士子們很樂於談論孔仲尼有關‘忠’與‘信’的理念,讓梁無忌也不由得認同,‘士為知己者死’是理所應當。
諸人津津樂道的,還有孔仲尼與其學生顏淵、子路的如下一番對話,更讓梁無忌很是尋味無窮。
“孔仲尼問:‘何不談談各自的誌向呢?’子路說:‘願意把車馬、穿的衣服與朋友共享,用破舊了也不遺憾。’顏淵說:‘希望自己的好,不掛在嘴上;自己難受的,不麻煩別人。’子路說:‘想聽聽老師的誌向。’孔仲尼說:‘年老的,好好安頓他們;朋友,誠心結交他們;年少的,多多關懷他們。’”
在梁無忌看來,這三人說的實在是都很好啊,他覺得這都是做君子的人,該有的好品德。
由於對與孔仲尼有關的話題特別感興趣,在大家各抒己見的高談闊論中,梁無忌是有意的就要往這方麵的話題引;他這時已經又有了新的計劃,那就是到魯國去,去拜這個孔仲尼為師.
既然在這裏能聽聞魯國有這樣的聖人,那一定更是天意,就算自己之前從沒有聽說過有這樣一個人,但他相信從這裏到魯國後,一定就能找到孔仲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