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給人間以陽光和溫暖(序一)(1 / 1)

這是一本厚重的散文集,放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秋後收獲的果實。這讓我聯想到了有那麼一些人,在當今經濟大潮的社會生活中仍然在堅守,在默默耕耘,在無私奉獻,他們是中國文化的脊梁和良知。我想,丁吉槐就是其中之一吧。

說起散文首先要談的一個字就是“美”,因為我們將散文總是譽為美文。湛藍的天空是美,靜謐的湖泊是美,幽深的小巷是美,河邊浣衣女舞動木槌的姿態也是美:道邊的白楊須挺拔,河邊的堤柳可以垂垂幔幔,懸崖上的鬆柏必枝節倒虯,而村頭寨尾的老槐,一定是歪了脖子才有味道。那麼散文呢?散文是一種注重寫實、語言詩意、篇幅精短、不拘韻律的文體,是一種直麵自我、直抵心靈的表達方式。寫實,是散文寫作的基礎。散文的敘事、寫景、抒情無不以此為酵母,有情就是有情,無意便是無意,“為賦新詩強作愁”的文字早為這個快速消費時代所摒棄。有人將文學喻為“人生的鏡子”,散文寫作首要的便是真情之美。現代散文寫作,情(細)節是否能夠虛構時有爭議,但真情實感,卻仍然是也必將是衡量一篇散文作品內在價值的前提,說真話,敘事實,寫實物、實情,這是散文的傳統,古代散文是這樣,現代散文也是這樣。

懷舊似乎是散文寫作中發掘不盡的永恒題材,懷舊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的情結。散文集《老街》以傳統中國水墨畫的寫意筆法,引領我走進一場令人激動又感傷的歲月:一起回憶花開的日子,一起回味時光帶給的快樂和憂傷,一起感悟生命,紀念青春不再,歲月不再,生命不再……

歲月折痕中,漸漸淡出朦朧的故鄉,故鄉的古鎮,古鎮的青石板老街,老街上的那些人和事。“一條青石板鋪就的老街路麵從古鎮中間穿過。這是古鎮唯一一條大街。歲月的足跡早已將街麵上的青石板打磨得光滑可鑒,時光的車輪早已將青石板碾出一道道深深淺淺的溝……”

“太陽升起來的時候,老街上人頭攢動,各家的買賣早已開張,買賣人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唱歌似的灌滿整條老街……”作者以親身經曆、耳聞目見的鮮活事件,將文章渲染得格外真實生動,讓人讀後倍感親切而且難忘。我讀丁吉槐的散文,一個突出的感覺,他對散文創作的嚴肅態度。在他眼裏,散文不啻一絕色女子,屢一深情而靈動筆墨描繪之、讚美之。“身後是住了幾十年的老屋,早已老態龍鍾。廈架底下高高的台階,青石鑿成,她一輩子在這裏上上下下,好多地方已經磨得十分光滑。牆壁油黑,那是經年累月煙熏火燎的結果。老榆木做的屋門裂開一道道大縫,呲牙咧嘴,格外難看,隻留下屋頂上的幾棵雜草和那幾束瓦鬆,……”瞧,深情繾綣的文字,將女主人公為愛期盼一生、守候一生的故事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感人肺腑。

正因為他對散文創作懷抱嚴肅態度,丁吉槐的創作很有自己的特點,這個特點表現在選材上,便是解脫外部束縛,而純粹出自於內心,他的散文,題材並不重大,格局也較小。其實,他生活經曆豐富,感悟生活能力較強,完全可能寫出反映時代的大散文,然而他有所不為。他喜歡從記憶深處揀拾一鱗半爪,願意隨腳步所至捕捉吉光片羽。而這些吉光片羽的東西,無一不打上了他生命的體驗的烙印。

前輩作家汪曾祺曾經說,他並非不欣賞泰山的巍峨,但因為與他的生命趣味不相吻合,所以他無法理解那種偉大。所以在他的筆下,寧可寫故鄉的鹹鴨蛋,寧可寫黴幹菜,也不可能發出“噫籲戲危乎高哉”那樣的感歎。正如所說,文如其人,強迫自己服從外在要求,無異於戕害自己的性靈,無異於放棄自己的個性。散文沒了自我,便不成其散文,這一點丁吉槐深知。所以他的散文,並不企圖振聾發聵,邀寵於時代,而隻求內心的一絲溫暖,一縷陽光。他並非不與外界交流,但那是一種心與心的碰撞,一種情與情的交織。這種發乎內心的取材尺度,使得他的散文格局雖然不大,但卻感情真摯,意味深長,乃作者真性情的流露。真切的“小”勝過矯情的“大”。

這就是丁吉槐散文的優勢所在。

2010年金秋10月

(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