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代是人生進入了一個對社會、生活、愛情、人生的懵懂時期,是一個由少年到青年的蛻變過程,是人生最純真,也是最值得回憶的一段美好時光。
二○○八年,當《初中生》雜誌約我寫一篇回憶初中生活的文章時,一下子激發了我的靈感。我想,如果約請不同年齡段的作家、學者每人撰寫一篇回憶中學生活的文章,編成一書,便可了解各時期的中學生活,一定是一件有趣且有意義的事。
“我的中學時代”這一選題,得到了某教育出版社的認可,也進一步堅定了我編選一本《我的中學時代》的想法。我便開始了約稿工作,約稿信發出後,很快得到了許多作家、學者的積極響應,《文彙報》社的劉緒源先生最先發來了稿子。之後,李濟生、來新夏、文潔若、豐一吟、陳學勇等先生都寄來了回憶文章。當時已九十二歲高齡的李濟生先生在文章中稱這是他“為文中‘命題作文’之首例,實以情誼難卻耳”。
還有幾位先生的作品是從書上選錄的。我在《黃裳文集》中見有《南開記憶》一文,便給黃裳先生寫信告知選用他的這篇作品。薑德明先生在電話裏告訴我他的《相思一片》書中有《燕子來了》一文可以選用。周海嬰先生曾簽名寄贈其著作《魯迅與我七十年》,在《我的學習經曆》中有一段關於中學生活的文字,想摘出來編入《我的中學時代》一書。我給海嬰先生寫信說明編選《我的中學時代》一事,若同意編選就把該段文章打印後給他發去審閱,並為文章擬個題目。海嬰先生用電子郵件回複同意編選,我將海嬰先生文章打印後寄去。海嬰先生來電話,告知寄來了經他審定後的稿子。我卻一直沒有收到,隻得再次寄去海嬰先生的文稿,他修改後的文稿我仍未收到。後來,海嬰先生來電話讓我全權刪改。
《我的中學時代》一書的入選作者涵蓋半個多世紀的各個年代,目錄按作者出生年代順序編排。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得到了南京大學徐雁教授和《天津日報》社資深編輯羅文華的鼎力支持。徐雁兄就如何約稿、編選以及內文編排出謀劃策;文華兄積極代為約稿,並在《天津日報》選發了幾位老先生的文章,為該書的出版做熱身宣傳。著名史學家、八十七歲的南開大學教授來新夏先生不僅撰稿支持,還為本書作序。《海南日報》《開卷》《悅讀時代》等報刊也先後刊發了來新夏教授所作序言。各位師友的熱情支持,令我感佩至深,唯有精心編排,以精美完善之書回報大家。
然而,把書稿發給出版社幾個月後,卻突然接到出版社編輯的電話,讓我把作者年齡控製在七十歲以上,編輯說:“現在我來說這些,是否太遲?”為了組稿我忙了半年時間,書稿都已經編成了,又提出如此要求,我是無法接受的。更重要的是,不同年齡段作者的文章可使讀者了解各時期的中學教育狀況,並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我國中學教育的發展脈絡。這些稿子的作者有文壇名宿亦有青年才俊,即使年輕作者也都是各地知名作家、學者,文章都是精挑細選的,不同年齡段的讀者看到自己年齡段的文章會引發共鳴。我編過報紙,辦過雜誌,也編過書籍,從來都是按作品的質量選稿,而從未考慮過作者的年齡。況且我們又不是編選《老年文選》,為什麼要以作者年齡作為入選標準呢?因而,我堅決地拒絕了編輯的要求,並索回了書稿。書稿一放就是三年,我感覺愧對支持我的各位師友。
壬辰夏,時來運轉,拙著《秋緣齋讀書記》的責任編輯、天地出版社的吳曉春女士慧眼識珠,看中了此書,並得到了社領導的認可。在本書編輯過程中,周海嬰、黃裳等老先生的先後離世,令我們在唏噓感慨之餘更增添了本書問世的緊迫感和使命感。這部曆經坎坷的書稿終於要付梓了,我也總算對支持我的師友們有所交代了。
感謝支持我的師友!感謝天地出版社領導和吳曉春女士!
本書的出版如果使教育工作者有所思考,對廣大讀者有所啟迪的話,正是編者所期望的。
阿 瀅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於秋緣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