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新夏
中學時代是大多數青少年的必經之路。凡是經過這段路程的人,都感到這是人生曆程中最珍貴而美好的一段時光,因為其間有許多人和事值得回憶和追念,但那又是自己尚未感覺到的青春萌動期,也會幹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情。中學時代,特別是幾十年前的中學時代,由於每個人所處時代和環境的不同而不斷分流,尋求各自不同的走向。有的循序漸進平穩地走完自己的學程;有的經曆社會潮流的衝刷,較早地覺醒,認識到個人的社會職責,不滿現狀而投身革命,分擔家國的命運;有的家境艱難,輟學自謀生計,以承擔和減輕家庭的負擔;也有一些家道富足,席豐履厚的膏粱子弟,終日渾渾噩噩地混日子……看來,中學時代真是一個既隱隱約約顯示著前途,又令人忐忑不安的時代。它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父母和老師的心,然而中學時代的種種切切留在每個人心靈上的痕跡,卻難以遺忘。
我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天津求學的中學生。當我升入初中二年級時,日寇侵我國土,置國人於其鐵蹄之下。為了苟安,全家遷居法租界。我進入一所私立中學,直讀到高中畢業。這所學校的校長是上了日寇黑名單的抗日者,老師都是不甘心屈身於敵偽機構,具有愛國節操的知識分子。他們大都畢業於清華、燕京、輔仁、北師大等名校,學識淵博,善於誘導,其中好多人後來都成為大學的知名教授。他們辛勤澆灌,苦心培育,為我日後的進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由衷地感謝他們!但少不更事的我也曾幹過給他們起綽號、設圈套等惡作劇,現在想來,深感愧疚而默默禱念,祈求寬恕!
感謝阿瀅,想到“我的中學時代”這樣一個好題目。他把五六十歲、七八十歲,甚至已達望九之年的當年中學生三十多人,從現實生活中拉回到幾十年前,讓這些當年的中學生,把已模糊和淡忘的往事,重加挖掘和梳理。這不僅可以再一次湧動寫作者的青春激情,而且這些幾十年前的回憶,必然隨之展現出那一時代的社會背景,讓人們約略地看到那個時代的一大側影。阿瀅的良好願望很快地得到響應,許多年齡不等的當年中學生,都從不同角度回憶起自己的中學生往事,並形諸文字。這些文章都真實足信,清新可讀。阿瀅編成之後,囑我寫序。我粗加閱讀,見所收各文作者雖有識有不識,但都是對社會卓有貢獻的成功人士。我惶恐不已,未敢妄作,而阿瀅雅命難違,謹綴數語,聊作小引雲爾。
二○○九年八月中旬
寫於南開大學邃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