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一個小複印店的老板,有一天發現自己被複印……直到後來整個世界都充滿了和他的身子。
導演:Virgil Widrich
製片:Virgil Widrich Film、Multimediaproduktions G.m.b.H.(奧地利)
片長:12分鍾
出品時間:2001年
片種:劇情、實驗
獲獎記錄:
74屆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提名
2001年法國克萊蒙·費朗短片電影節最佳音效獎
2001年多倫多國際短片電影節最佳實驗短片
2001年紐約國際短片電影節最佳實驗短片等30多個獎項
從《拷貝店》一開始傳來的就是複印機拷貝以及紙張撕過的雜音。那聲音將一直持續到片子的結尾。Virgil Widrich兩年後出來的《fast film》也跟複印機有關。我想Virgil Widrich大約每天要麵對複印機工作(像我們之中的很多人一樣),“copy”的概念便在他頭腦中糾纏、發酵、移位,讓他夢見人也被一份份地複印。
片中複印店的老板就是這樣,當他起床、洗漱、去上班、做拷貝,以及向花店的女人拋媚眼的時候都有另一個,或兩個,後來是無數個他自己在重複自己的動作。他拔了電源,掏走了複印墨水,可copy的行為還是一發不可收拾,在逃難中,他爬到了煙囪頂,在那裏眼一花,掉了下來。
人物不多,主人公,花店女人,路上看報的老人,街道也清閑無事。音樂是二三十年代滑稽電影裏追蹤樂,黑白效果的畫麵裏也有複古的意願。漸漸地這些人物全被一個人代替:複印店老板的拷貝。滿街都是,繁殖、泛濫成災。在《拷貝店》裏,一個人代表無數人的形象,而在《fast film》裏則相反,無數的形象代表了一個人,兩部片子裏都傾注了Virgil Widrich對紙張的無限熱情。
《拷貝店》的製作過程(見本片的Making-of):用DV機攝製真人表演;把攝製的影像圖片載入電腦進行畫麵處理;黑白打印處理後的18000(12分鍾電影所需的張數)張圖片;用35mm用於製作動畫的攝影機拍攝。《拷貝店》印證的是電影製作的基本原理:集點成線。從DV到紙張再到35mm動畫攝影機的複合製作讓《拷貝店》有點難被歸類,但也從另一層裏揭示了片子驚人的技術容量。
《拷貝店》的空間便是個強度的複印磁場空間,“複印機”24小時地監視主人公的生活,從各個角度複製他的舉止和生活方式,無休止地發行、演繹,最後讓他驚恐而死。
而死去的人是個絕對安分守己的人。主演Johannes Silberschneider中等身材,氣質庸和,方格的背心,長得既沒比別人更奸詐,也沒有比別人更迂腐。唯一可恨的就是他每天準時被鬧鍾喚醒;接著洗漱,上班,再下班,當天所做的就是頭天的重複,他所做的也就是千千萬萬人的重複,並且還有渾然不覺、絕無悔改的意思。鑒於中等身材的Silberschneider長得跟誰都有點像,Virgil Widrich便定是以他來借代他所有的同僚吧,這樣好把事情一般化,也可讓影片的意義縱深化。被拷貝的人起初很自然地有些吃驚、困惑;但等被拷貝到了後來,有一段還顯出一些怡然自樂來(幾個“相等”的人圍在拷貝店裏拷貝手印那段),這說明如果拷貝到此為止,雖多出了幾個跟自己一樣的人來,也不會糟到哪裏去。隻是悲劇並不肯罷休,非得以死亡告終。作為實驗片的《拷貝店》和《Fast film》以射線般的敘事路線,在一開始就預示了要去的方向。然而單薄的情節被奇特的製作手段一點點彌補、製勝,使Virgil Widrich的片子一路下來,回報十分可觀。
《拷貝店》最後一個鏡頭值得一提,被拷貝的男人上了煙囪頂後,向下一望,看到了一堆漆黑的人頭,像黑色的蠕蟲和成災的蜂窩。突兀的畫麵形成了驚人的神經衝擊,像希區柯克的《鳥》裏女主人公忽然回頭時望見的遮天鳥群、《道利·格雷的肖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Albert Lewin)裏格雷掀開鏈子後看到的那張惡變成了魔鬼的肖像。那一幕蒙太奇對比,成功地揭示了像鳥害、魔鬼一般令人驚駭的人災景象。
觀影:http://fr.youtube.com/watch?v=Rc4F6q1eiKU&feature=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