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世紀之交的魯迅研究(2 / 2)

其次,在總結近80年風風雨雨的曆程中,魯迅研究盼望出現新的大手筆的研究家和思想家。以往,魯迅研究界曾出現過像毛澤東、瞿秋白、馮雪峰、茅盾、李長之、李何林等大家,他們的研究對魯迅研究界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新時期雖然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魯迅研究專家和學者,也有不少有影響的研究成果,但各領風騷的時間卻不長,遠遠沒有達到魯迅研究界前輩們的高度,當然研究的深度還是令人可喜的。誰是大家?誰能成為大家?這隻能由時間來檢驗了。我們研究魯迅,與巨人對話,在不知不覺之中其實已受到巨人思想和精神的熏陶,吸取了巨人的智慧和力量,而且我們還具備了魯迅當年未能獲取的信息和現代化的研究手段。因此,現在我們有條件也應該有勇氣站到巨人的肩上了,世紀之交需要巨人,應該出現巨人,這就要看他是否具有克裏斯瑪稟賦了。這也許是個美好的願望,願意窮自己一生精力研究一個作家的人現在恐怕微乎其微了,至於專注於魯迅研究的專家也恐怕不多了,魯迅研究的陣地越來越小,魯迅研究的專業雜誌也隻剩一兩家了。在這樣的氛圍中,要求大手筆的研究家和思想家出現,似乎有些不合時宜,但這確實是時代的需要,是魯迅研究走向新世紀的需要,就看能否有這樣的大家應運而生了。

當然,出現大手筆的研究家畢竟是極少數,甚至隻是兩三個人,而多數魯迅研究工作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將各顯神通形成自己的研究風格,進而進一步形成各種流派,而不是宗派,真正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格局。過去相當長的時期魯迅研究基本上隻是一種格局,近10多年來雖然也出現不少爭論和多種研究路數,但總體上未能真正形成什麼流派,即使有一些人有鮮明的研究個性,卻很少能形成真正的風格,這不能不是一種遺憾。整個魯迅研究界似乎沒有真正能夠形成一種強大的合力,各自為戰的多,形成小圈子的多,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不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隨著中外文化的進一步交流和融合,隨著中國學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相信會有一部分(隻能是一部分,甚至是極少數)魯迅研究專家、學者的局部(不可能是全部)回歸,隨著一批魯迅研究後起之秀的崛起(有待發現和培養),遺憾將會逐漸減少,當魯迅的巨人文化特質繼續存在並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不斷增強時,魯迅研究隊伍的重新壯大和發展,進而形成各種不同風格的流派,也許不是一個遙遠的理想。

總之,普及,出現大家,形成流派應該是魯迅學走向成熟的標誌,這也是世紀之交魯迅研究的希望,讓我們滿懷這樣的希望,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