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主旨是要研究人的內心世界、心理欲望對形成人的精神世界的意義。其核心內容是對人的無意識活動的研究。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意識包含三部分: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弗洛伊德認為明確的意識隻是冰山一角,在意識的表層之下,是猶如巨大冰山的無意識,它是一種非理性的本能衝動,是一種不被意識到卻能影響人的行為的強大力量。由此,代表本能衝動和原始欲望的“本我”完全是非理性的、無意識的。在這種本我驅使之下,人的性欲對個人和人類社會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2.《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中的自然與文明
在勞倫斯的小說中,自然和文明的對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中就通過對獵場看守人梅勒斯的刻畫,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蓬勃生命力的向往,對英國工業文明的批判。
在西方文化中,自然與文明自古希臘時代始就有著潛在的對立。在西方,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以及人類勞動能力的提高,人和自然界的分離帶來了個體精神生命的覺醒。在理性智慧誕生源泉的古希臘哲學中,個體的主體化和世界的對象化標誌著西方文化從發端處,就在肯定個體化的同時,徹底割裂了人與自然宇宙的有機聯係。人類文明的道德律令代替了古老的自然法典,自然成為與人對立的、隻有利害關係的冷冰冰的無機世界。
這種緊張的對立經過漫長的曆史發展,在資本主義文明興起的18世紀,隨著機器工業的快速發展,已經越來越尖銳。浪漫主義的先驅盧梭就曾大聲疾呼“回到自然”,19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試圖以文藝審美對抗機器文明對人性的摧殘,恢複人與自然宇宙的和諧關係。20世紀以來,隨著文明的幾何級數增長,這一對立愈加嚴峻。文學家們通過他們的藝術作品反映了這一現象,勞倫斯《查特萊夫人的情人》即為一例。
名家評述
但凡關注本世紀小說者,都不可不讀此書。——勞倫斯·達雷爾這書的特點,是在寫英國貴族社會的空疏、守舊、無為而又假冒高尚,使人不得不對這特權階級發生厭惡之情……本來是以極端寫實著名的勞倫斯,在這一本書裏,更把他的技巧用盡了……尤其要使人佩服的,是他用字句的巧妙。所有的俗字,所有的男女人身上各部分的名詞,他都寫了進去,但能使讀者不覺得猥褻,不感到他是在故意挑撥劣情。我們試把中國《金瓶梅》拿出來和他一比,馬上就可以看到兩國作家的時代的不同,和技巧的高下。《金瓶梅》裏的有些場麵和字句,是重複的,牽強的,省去了也不關宏旨的;而在《查特萊夫人的情人》裏,卻覺得一句一行也移動不得。
——鬱達夫《讀勞倫斯的小說〈查特萊夫人的情人〉》
精彩推薦
以下選讀的章節描寫的是女主人公查特萊夫人的心理活動,表達了一種對機械僵化的工業文明的否定,對充滿活力的大自然的向往;反映出作者對於自然和文明關係的思考。
英格蘭,我的英格蘭!但是哪個是我的英格蘭呢?英格蘭的堂皇大廈,照出相來確實很美,而且創造了一種我們與伊麗莎白時代的虛幻聯係。那些古香古色的古老大廈,建於慈愛的安妮女王和湯姆·瓊斯時代。但是煤煙飄落,弄黑了它們的褐黃色牆壁,早就不再金碧輝煌了。大宅一個接一個被人遺棄。現在它們正在遭遇拆毀。至於那些英格蘭農舍——就在那裏——現在則變成了貼在這絕望鄉村上的一塊塊磚屋大補丁。
……
這就是曆史。一個英格蘭消滅了另一個英格蘭。煤礦業曾使這些宅第發財。現在煤礦卻又在把這些宅第消滅,正如已經把那些農舍消滅了一樣。工業的英格蘭消滅了農業的英格蘭。一種意義消滅了另一種意義。新英格蘭消滅了舊英格蘭。事態的繼續並不是有機的,而是機械的。
所有的人都一樣,人們的血氣沒有了。僅存的一點,也都被汽車、電影院和飛機給吸光了。可以肯定地說,人哪,是一代不如一代,現在的人,食道是橡膠管子,腿和臉是馬口鐵的。馬口鐵人民!金錢,金錢,金錢!所有的現代人都在全力以赴地把人類古老的人性連根拔掉,徹底打碎我們的老祖宗。他們都一個樣。世界各處都一個樣:扼殺人類的現實……隻剩下一些忙於瑣事的小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