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與其說這是一本寫兒子生活成長的書,倒不如說是作者借著對自己生活狀態的真實描述,延伸了作為男人初為人父的警醒,滲透了新一代父親的普遍意義上的責任和擔憂,以及極端個人色彩的長途奔襲和掙紮——趨避現實而深藏理性,外表冷峻、堅強而骨子裏卻愁腸百結頗多無奈,細心嗬護尊嚴與美好,而客觀現實又難免諷刺與尷尬。
每個孩子的成長往往都要走過令父母們擔驚受怕的“最不放心的地段”,因為是端端和他的父親德北,這裏便有了格外的親情與柔情,不誇張的激情與豪情,植根於養家糊口柴米油鹽之上的愛情與拳拳真情。
一本叫人動情的書。
這不是一種簡單評價,而是一種體會,一種深切的感受。翻開書卷就撲麵而來,晶晶瑩瑩地打濕了你的心。
熟悉德北的人大都知道他極不規則的喜悅方式。但這一次,恐怕是鄭重、尊嚴和一個人躲在角落裏的喜悅。
認識德北有十年了,所見德北的文字各式各樣的均有,現實世界裏的德北也是個刻苦得不成樣的家夥。但真正漂亮的,透得出味道的,還真是近幾年來的東西。
看得出他選擇的體例更傾向於自由,更鬆弛,更有自己的節奏。重要的是綜合這一切他力透紙背所展現出來的視野和胸襟,他自我審視時所反映出來的對成長的關切與關注,他編織童話時所能滲透出來的對現實人生的深刻理解。
德北在他的創作世界找到的那種樂不知返的幸福境界,絕不比任何一個步入巔峰的優秀作家遜色。這就是為什麼你很難將一個在現實生活中精明得糊塗,大方得小氣,能幹得偷懶,溫柔得傷情的謀生人與“名人於德北”做等量齊觀。
或許,你還想嚐試了解更多,那我們就共同期待德北的下一個開篇。我們深信,隨著他創作的日益豐厚,他筆力的不斷深邃,我們會透過一個日漸自省、日趨深刻的作家的引領,認識一個又一個似曾相識的人物,體驗一浪高過一浪的趣味人生。
事實上,叫人眼界大開的無一不是活生生的現實生活,而作家,不過是尋找到了一種獨特的表現方式而已。重要的是,他們發現和完善了自己。這該是《我和端端》的成功之處,也是德北創作的得意之處。
讓我們為此感謝德北,和他那個平凡得瑣碎,但不斷追求的小家。
德北曾供職在長春創刊不久的一家少兒雜誌社《智慧少年》。你不難從獨特的文字中找到他。1996年的七、八期合刊,德北創作了整本雜誌,同時被包裝為“名人於德北”。那時大致這樣寫他:
於德北跟名人似的。
好多人認識他,從認識他的文章開始。
他寫大塊文章,社會追蹤報道;寫小說,人生百態揭秘;寫散文,恣意冥靈遊走;寫詩,博大暢然與纖纖柔情共蓄;又寫童話,俏皮中透著智慧,引人入勝中不乏深刻哲理。
一個妖氣十足的於德北。
於德北能幹。他創作的靈感仿佛無時不占據著厚重的腦殼,一旦奔波的腳步停下來之後,便有無數的精靈爬滿格紙,且在他大大的眼鏡後麵閃著光。
於德北壯。以一當十地連續作戰,是他的拿手絕活。飯量、酒量、飲水量都令人刮目相看,一舉一動中都是北方的分量。
於德北細膩。他豐富的內心世界讓你追蹤得到又把握不著。他很瀟灑,又很疲倦地應付著每一種考驗。
他的根深紮在北方與親情之中。
名人於德北,精力旺盛的,忙碌的,夠意思的,無所適從的,多憂多思的,有成就的。
從你們的角度看,會有更多,也更精密!
…………
現在的德北較之過去有一些變化,他更多地關注起人物的命運,就像你手頭這部《我和端端》。就像高的是山,深的是海,各有各的高低起伏,各有各的曲直婉約,各有各的順水浮生……
有生命的地方,無一處不動人。德北用他的筆這樣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