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孟良崮大捷(6)(2 / 3)

中央軍委同意了華野的部署。

從4月初到5月初,我軍放棄出擊郯城、碼頭、新安鎮;放棄打擊進犯臨蒙公路之敵;撤回對進占新泰之敵的包圍;以及回師魯中等一係列行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敵人,而且大大迷惑了敵人,促成了敵人的錯誤判斷。

我軍這一招果然湊效。蔣介石及其參謀總長陳誠誤認為我軍“攻勢疲憊”,已向淄川、博山、南麻、坦埠、沂水、莒縣之線退卻。這樣,就在5月中旬,戰機終於出現了。當我軍稍向東移後,敵人乘機前進,侵占了萊蕪、蒙陰寨、河陽等地。5月10日,湯恩伯兵團的第7軍和整編第48師從河陽出動,先頭占領苗家區、界湖,有續犯沂水模樣。該敵位於敵之右翼,比較暴露。據此,陳、粟首長打算首先殲滅該敵並伺機打援。

11日,敵整編第74師由垛莊經孟良崮西麓向坦埠南的楊家寨、孤山我第9縱隊進攻。這一行動引起粟裕的高度重視,粟裕通知各有關情報單位,日夜密切注意搜集研究敵人的行動部署。當日晚,陳毅、粟裕從密息材料中獲得了敵湯恩伯兵團的具體作戰部署:命令以整編第74師為中心,整編第25師、整編第83師分別為其左右翼。又以整編第65師保障整編第25師翼側;整編第7軍和整編第48師保障整編第83師翼側,限於12日(後又改為14日)攻占坦埠。同時,陳毅、粟裕又查明敵王敬久兵團之第5軍,歐震兵團之整編第11師等部,亦已由萊蕪、新泰出動東犯。同日,中央軍委也向華野通報了上述動態。

戰場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作戰部署也必須隨之改變。粟裕經過冷靜的思索,認為敵人決定向我發動全線進攻。其部署顯然是以整編第74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兩翼和後續強大兵團掩護下,對我軍實施中央突破。敵軍把中央突破的矛頭直指坦埠,因為敵人已經偵知坦埠是我指揮部所在地,並已於數日前以飛機對該地實施過轟炸。敵軍對我取中央突破的戰法,一是企圖一舉擊中我指揮中心,陷我軍於混亂與四麵包圍之中,便於其聚而殲之;二是敵人估計也許我軍不敢迎戰,那就可將我軍逼壓至膠東一隅或趕過黃河。

乍一看,敵人氣勢洶洶,但是粟裕認為這一形勢恰恰為我軍帶來了有利的戰機,因為在此以前,敵軍密集靠攏,行劫謹慎,一打就縮,很難捕捉。現在,敵軍既已開始全線進攻,並對我軍實施中央突破,我軍應立即改變先打敵整編第7軍和整編第48師的計劃,以反突破來對付敵人的突破,即迅速就近調集幾個強有力的縱隊,以“猛虎掏心”的辦法,從敵戰鬥隊形的中央楔入,切斷對我軍威脅最大的中路先鋒敵整編第74師與其友鄰的聯係,並將其幹淨、全部消滅掉。

接著,粟裕進行了具體分析:

第一,殲滅整編第74師,可立即挫敗敵人的這次作戰行動,迅速改變戰場態勢,獲得最有利的戰役效果;整編第74師是蔣介石手中的王牌,它全部美械裝備,經過美國軍官訓練,具有相當的指揮、戰術、技術水平,是蔣介石嫡係中的精銳之師,把它殲滅了,將給敵人實力上、精神上以最沉重的打擊,而對我軍指戰員必是一個極大的鼓舞。第二,先打較為薄弱之敵(或翼側)、孤立之敵,是我軍的傳統戰法,華野作戰曆程中,亦多采用此種戰法。宿北戰役可算是一次對敵軍的中央突破,但當時四路敵人相隔甚遠,這次要在敵人重兵集結又有充分準備的條件下,以中央突破對付敵人的中央突破,的確是無先例的。但是,我軍不應局限於以往的經驗,而應從戰場實際情況出發。我軍經過8個月作戰,特別是轉入內線縱深作戰後,連續打了宿北、魯南、萊蕪等戰役,戰術、技術水平有很大提高;各級指揮員特別是高級指揮員,積累了大兵團運動戰的作戰經驗;我軍的武器裝備有了很大改善,特種兵縱隊已有相當基礎,我軍火力已大大加強,已經具備了圍殲強敵的基本條件。而且,敵挾重兵采取中央突破的戰法,估計我不是主動後撤就是被突破。我軍針鋒相對以中央突破反中央突破打敵最強的第74師,必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大奏奇效。第三,從兵力對比上來看,敵軍在其進攻山東解放區的總兵力24個整編師(軍)中,集中17個整編師(軍)進攻魯中山區。第一線從萊蕪到河陽,隻有120多公裏,敵軍密密麻麻,一字長蛇陣擺了8個整編師(軍)。位於敵軍左翼的第5軍、整編11師、整編65師和右翼的第7軍、整編48師,多數與整編74師相距僅1—2天行程,整編25師,整編83師則相距更近。我軍隻有9個主力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敵軍兵力占有很大優勢。但是,整編第74師擔負中央突破任務,已進入我主力集結位置的正麵,我軍部署不需作大的調整,即可在局部對該師形成五比一之絕對優勢。隻要縝密部署,在戰役指揮上沒有失誤,實現這個意圖是完全可能的。第四,強和弱是相對的,或強或弱,部隊本身所具有的戰鬥力不是唯一的因素,而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整編74師是強敵,但也有其弱點。該敵是重裝備部隊,進入山區,地形對其不利,機動受到限製,重裝備不能發揮威力,甚至成為拖累,其強的一麵就相對削弱了。同時該師對其它敵軍十分驕橫,矛盾很深,在我軍圍殲該敵,又堅決阻援的情況下,其它敵軍不會奮力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