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愛的傳遞與接力——《映秀的月》出版後記(1 / 1)

2009年己醜春節,大西北的天空格外得透亮,溫暖而祥和。這讓我們不由得記起2008年那個雨雪冰凍的春天,以及接踵而至的震驚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那時,我們是那樣的牽掛那些遭受了重大災難的同胞,同情那些在猝不及防的災難中天人永隔的逝者。仰望星空,焚香祝禱,我們希望天上的他們一切都好……

《映秀的月》就是在此時映入我們眼簾的。好友王娜不經意間向我提到了這部書稿以及書稿作者在“5·12”大地震中不同尋常的經曆。我頓時激動起來,長期參與圖書出版工作,知道這樣一部書稿的重要性,為了表示對即將到來的“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祭奠,應該格外關注這一題材。

很快,書稿以快遞的方式寄來,快速傳閱後,我們的心有一種被“揪”起來的感覺。一是作者親曆地震現場尋親、求援的內容的確很珍貴,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大災大難中大地悲戚,舉國支援、寰球共助的感人場景。那在特大災難前被激發出來的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人道主義的精神氣概,那在生死之際人們所彰顯的無比高尚的人性,是會光耀千古,永世銘記的。可另一方麵,從書稿寫作看,卻遠不是那麼樂觀。與作者當時在一路驚慌中奔向汶川相仿,她筆下的文字也顯得慌亂而缺乏邏輯、章法。任感情奔瀉,任尋親路上的所見雜色紛呈般落於筆下,更不論語句文法的規範嚴謹。看樣子,書稿的編輯加工將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感謝參與此書審讀編輯的所有同誌,他們的全力支持與傾情投入,使得這部書稿的修改、編輯成型的過程,如同一場愛的傳遞與接力。先是王娜70多歲的婆母,為書稿作最初的通讀,與書稿一並帶給我們的還有老人家的一句話“好文章是改出來的”;然後哈若蕙編審對書稿的修改寫出了詳盡的審讀意見;作者隨後回頭再改,改得不堪重負,改得用她自己的話說“幾近崩潰”:然後是責任編輯史芒,為書稿的結構調整、起承轉合做了關鍵性的定位工作;繼而,哈若蕙編審又對書稿做了字斟句酌的通讀和修改,還有其後的譚立群編輯查漏補缺的再次讀校,以及早前和之後也為此書作過審讀和校對的陳海洋編審以及校對中心的同誌……我身為美術編輯負責全書裝幀設計的同時,則頭一次以策劃者的身份,挑起了書稿統籌,合力推進的重擔。在一遍遍的修改潤飾中,清樣上的滿目紅色逐漸變得眉目清秀,當整齊的發排清樣摞在麵前,我們的心裏溢滿了感動。

映秀的大而圓的明月,懸在震後清朗的夜空。此時此刻,它分明也輝映著我們祭奠逝者,感恩世人的虔誠之心。我們再次祝禱,逝者安息,國魂永存!

吳海豔

2009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