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曆史罕見的受災麵積、傷亡人數和財產損失。汶川的強烈地震牽動著國人的心,眾誌成城,抗震救災,地震無情,人間有情。與汶川大地震一樣撼動人心的是中國人民在抗震救災中表現出的慷慨互助精神和堅強品格。
《映秀的月》,以真摯的感情記下了“5·12”汶川地震中作者尋親的經曆及一路所見,寫下了她與丈夫從尋親到情不自禁地作為誌願者,與眾多人一道奮不顧身救助災區的真實經曆。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書以祭奠即將到來的汶川地震一周年。
時間會證明眼淚和諾言的重量。這是一個太喧囂和浮躁的年代,很多寶貴的感情都成了快餐式的消費品,人們很難持久地聚焦和執著於一項工作——哪怕我們也明明知道它的價值與意義所在。如果說,去年的“5·12”地震是中國人留在2008年的一道傷口的話,我們希望看到它重新恢複生機,而這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工作,不是靠一時的眼淚、激動,甚至靠一筆兩筆慈善捐款就能夠完成的。
2008年5月12日,的確是應該永遠銘記的一天。中華民族的曆史上,承受了太多的災難。一次次災難,一次次負重前行。我們掩埋好所有的悲痛,清理幹淨所有的廢墟,在曾經是家園的土地上,重建我們的家園,勇敢地活下去。
破碎的心,往往會變得相當脆弱。災後重建,堅強就變得尤其重要,我們要擦幹眼淚,我們要勇敢地活下去,因為親人會在天堂看著我們,痛不欲生、傷心欲絕不是他們想看到的,好好地活下去,是他們對我們的期望。想一想,那廢墟中以己命換子命的母親,想一想那為了救四個孩子而犧牲了的老師,想一想我們走了的這些親人,用自己的生命給我們爭來了活的機會,為了他們,我們也要活得更好。
慈善事業彙溪成川的磅礴力量在汶川大地震中凸現。捐贈款物大量集中,增長迅速,在短時期內甚至超過了汶川大地震後各級政府下達的財政資金。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情仁愛,樂善好施的民族。在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慈”是“愛”的意思。孔穎達疏《左傳》有雲:“慈者愛,出於心,恩被於業”;又曰:“慈為愛之深也”。通過汶川大地震中社會捐贈款物與財政下達資金的數據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慈善事業作為來自社會的力量,作用不容忽視。華夏子孫,從來就是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災難並沒有將我們擊垮,反而使我們變得更加堅強,我們要在廢墟中站起來。地震災區的安危牽動著每個關心災區的人,作為這場災害的受難者之一,本書的作者,她以親身經曆為我們講述著這場觸目驚心,慘絕人寰的災難。
作者出版本書,不隻是為了使讀者身臨其境了解“5·12”令人痛心的災情,同時也是要為災區的重建盡自己的力量。作者將會把此書所得版稅全部捐給中華慈善總會,用以震後災區的重建工程。我讚賞、肯定這種想法和作為四川人的自救決心。
慈善事業是一項崇高而偉大的社會公益事業,是社會福利事業和社會救助工作的重點之一,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是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行善積德傳統美德的重要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對改善貧困群眾生存生活條件,促進社會公平,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是為序。
張銀俊
2009年·清明
注:
張銀俊女士是1 1心聯行動辦公室主任。
1 1心聯行動,是5·12地震以後,經青艾工程辦公室和青艾工程形象大使白岩鬆先生共同倡議,由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教育學會、中國醫師協會共同立項的“青少年災後心理援助聯合公益行動”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