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鼓樓(1 / 2)

薑麗麗差點沒隔著桌子去敲馮錚的腦袋,懟他:“你什麼耳朵啊?趙雷的《成度》好聽是真的,但《鼓樓》寫的絕對不如黃老師這首《鍾鼓樓》好聽!”

王鵬有點音樂素養,評價:“這兩首歌不是一個境界的歌,雷子的《鼓樓》也很讚,但比黃老師這首《鍾鼓樓》,還是差著點意思。”

周圍幾個學生也紛紛表達了黃國侖的這首《鍾鼓樓》更有味道的觀點。

馮錚卻先入為主的堅持:“你們是不是拍黃老師馬屁呢?我怎麼聽都是趙雷的《鼓樓》更耐聽啊。”

薑麗麗鄙視之:“靠!你的音樂審美觀太差了,以後別認識我。”

馮錚不服氣,朝黃國侖叫:“黃老師,你會唱趙雷的《鼓樓》嗎?能不能給我們唱一個《鼓樓》啊,讓我們對比一下到底哪首《鼓樓》更好聽!”

旁邊也有一桌客人很喜歡趙雷,附和:“對啊,大叔,再來一首雷子的《鼓樓》吧,感覺那首《鼓樓》在今聽更應景。”

黃國侖並不覺得別人用他的作品和趙雷的作品比是什麼難堪的事。

他本人也很喜歡趙雷接地氣兒的民謠風格。

換了手上和弦,他準備唱趙雷的《鼓樓》了。

“那我就給你們唱一首更應景的《鼓樓》,會唱的朋友跟著一起唱啊。”

黃國侖還挺會帶氣氛,直接就帶著大家開唱了:

……

“我走在鼓樓下麵/路在堵著”

“雨後的陽光灑落/人們都出來了”

“執著的/迷惘的/文藝青年很多”

“如果我無聊了/就會來這裏坐坐”

……

這首《鼓樓》明顯比黃國侖剛剛唱的《鍾鼓樓》節奏更明快,年輕人聽了會很帶感。

馮錚聽著搖頭晃腦的,恨不得立刻就跟著黃國侖一起唱。

不過他沒好意思開口。

黃國侖唱的這版《鼓樓》,一張嘴就給人一種純粹的感覺,不像是錄音棚出來的完成版那麼的濃妝豔抹。

他唱的《鼓樓》,在單吉他的伴奏下,就像一個素顏的美人,帶著純然的滄桑風月,甚至比趙雷本人唱的還要更有質感。

馮錚光聽就足夠享受了,根本不好意思跟著黃國侖一起唱。他生怕一開口,就給這個素顏美女臉上塗花了。

看著馮錚等幾個年輕人聽到熟悉的旋律眼睛都放亮了,黃國侖用更開放式的演唱邀請幾個年輕人跟著他一起唱。

但可惜,他的Live演唱堪稱頂尖,節奏一起來,別人就隻顧著欣賞他的演唱了,根本無暇跟著他一起唱。

於是黃國侖隻能一個人孤單卻快樂的往下唱著:

……

“我是個沉默不語的靠著牆壁曬太陽的過客”

“如果我有些倦意了/就讓我在這裏獨自醒過”

“我站在鼓樓上麵/一切繁華與我無關”

“這是個擁擠的地方/而我卻很平凡”

……

他唱自己很平凡,但他的歌聲可不平凡,就像有魔力一樣,每一個應景的頻率,都調在了聽著的人的心上,讓人聽著特別的和諧和享受。

不過像胡雪芳和白瑤這種在鼓樓本地成長起來的土著女,聽趙雷的這首《鼓樓》,明顯沒有剛剛黃國侖的《鍾鼓樓》有感覺。

趙雷的這首《鼓樓》也很應景,甚至可以在今晚上唱,這首《鼓樓》要比《鍾鼓樓》更應景,可她們總覺得這首歌裏缺了一份沉澱的力量。

這也是目前華語樂壇上這些新歌創作的共病,和黃金時代的華語金曲比,現在的歌總是感覺欠了那麼一點火候。

但凡有幾首新歌寫出味道了,都會像金子一樣,綻放出耀眼的光芒,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這樣的歌卻在如今這個時代非常稀缺。

但回首在二十年前華語樂壇的黃金時代,每年都會產生出大量感動人心的金曲,無論是質還是量,都遠爆今樂壇上的這些創作。

這不得不是華語樂壇的一種悲哀。

但也是華語樂壇涅槃重生的一個前奏。

憋了這麼久了,華語樂壇也該重新崛起了。

聽過黃國侖唱《鍾鼓樓》,再聽黃國侖唱這首《鼓樓》,因為工作原因,對華語音樂有比較深入研究和了解的胡雪芳,這種感覺特別明顯——

在像一灘似水一樣沉睡了數年後,或許一個新的大師輩出的年代就要破繭重生了。

這位黃老師,很可能就是未來引領風騷的人物!

聽他的幾首作品,全都帶著經典的氣場,在過去這些年的華語樂壇上,她真心沒見過這樣有時代感的大師級人物出現。

這兩年趙雷很火,算是內地樂壇很冒尖的一個原創音樂人,但趙雷的歌和黃國侖的一對比,胡雪芳真心覺得黃國侖要比趙雷強了好幾個級數,兩個人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創作人。